• slider image 58
:::

實地踏查,探討建廠利弊

學校名稱: 過路國小 作者: 蕭牧宇() 指導老師: 人氣:88

近年來魚電共生、鹽田種電等綠電政策如火如荼進行。過路國小學區附近的廢棄鹽田、滯洪池及溼地陸續出現大規模太陽能光電廠。為了讓學生實地了解為什麼建置這些大型廠房,探討是否會影響當地生態的議題,學校推出課程讓高年級學生實地走訪溼地親自去觀察,並思考設置太陽能光電廠伴隨的利與弊。

師生來到已經廢棄的嘉義五區、八區鹽田,現已有太陽能光電廠建置。教師先解說臺灣製鹽歷史,是如何由興盛轉向不符成本而廢棄,近年再逐間轉型為電廠;並說明太陽能發電原理。

接著教師指導學生用望眼鏡看光電廠的外觀構造,以及未開發區的鳥類。學生小蔡說:「未開發區的鳥類種類較多;太陽能板建置區幾乎沒什麼鳥類停留。」

教師拋出問題,請學生思考「若綠電影響到鳥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這樣的發電還算是『綠能』嗎?」、「若在發展綠能時,如何兼顧鳥類生態,你有什麼構想?」

隨後,師生驅車前往鰲鼓溼地,撿拾寶特瓶淨灘與觀察濕地生態。當車子逐漸靠近目的地,學生發現路邊有抗議設置太陽能光電廠的布條。教師解釋:「某些居民對建置太陽能光電廠有疑慮,單心影響生計或危害生態,所以用布條表達意見,這是民主國家才有的景象。」

教師藉機讓學生反思,「若在學校或住家附近設置太陽能光電廠,你自己是贊成還是反對?理由是什麼?」「你又該如何說服和你意見相左的人士?」學生小蘇表示:「我贊成開發太陽能發電,因為可以降低排碳量。但必須做好配套措施,或許可以用永續發 展的角度來和有疑慮的人溝通。」

踏查結束後,學生阿誠:「原來太陽能發電廠的建置需要那樣大的空間,希望電廠在發電的同時,不會讓鳥類的生活受到太大的影響,畢竟這原本就是牠們棲息的家。」

公共政策是解決真實世界發生問題的提案,距離你我並不遙遠,人人有權表達看法。這次實地踏查,學生了解到關心周遭生活的公共政策,尋求雙贏之道,也是愛護家鄉行動的方法。

本文於 2023-05-28 發表於「國語日報樂學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