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台灣的教育 深度及寬度難兼顧

學校名稱: 大同國小 作者: 林素珠(教師) 指導老師: 人氣:395

      「教改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制度常學國外的模式,東拼西湊,無法提出適合的方案,搞得學生、家長不知所措,教師也無所適從。決策的短視近利、家長的急功好利,常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臺灣的專家學者一堆,各有一套自以為是的理論,政策訂出後,卻常讓大家人仰馬翻。例如一字多音實施多年,但會把骰子讀成「ㄊㄡˊ子」的有幾人?別人還會笑你讀錯呢!既然要改,就應該公諸社會,大家一起改,不要考試與日常生活的說法不一樣,讓學生窮於應付。

    教育部日前公布國中小藝術與人文評量結果,發現小六生幾乎沒有人可以完成一件美好的作品。這其實不足為奇,藝術與人文美其名有三節課,事實上是由音樂、美勞及表演藝術均分,每週只能上一節或兩節美勞課,創作時間被壓縮、被分割,一個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我們還能奢求學生能完成「美好」的作品嗎?

    教育要深要廣,但不是每門課業都要學習,教學時數有限,一直填塞,學生無法內化的結果,深度及廣度常只能擇一,難怪嚴先生會語重心長的說:「教育應該不一樣。」

本文於 2011-07-17 發表於「國語日報第13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