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別膨脹孩子的權力

學校名稱: 圓崇國小 作者: 張燕滿(老師) 指導老師: 人氣:394
最近,一個朋友談到他的孩子「不聽話」,讓他很頭痛。小小年紀,卻常常頂撞她;她說一句,孩子可以頂嘴十句。
    在我的記憶裡,這位朋友常利用孩子來牽制先生的行為,我常常勸告他不可這樣,他不以為意,因為當時他覺得孩子說的話先生比較聽得進去,效果很好,現在她可嘗到苦果了!
    環觀四周,有些爸媽對於利用孩子來約束另一半的行為而感到沾沾自喜時,我不禁要替這位爸(媽)捏一把冷汗。
    孩子的權力結構理應在父母之下的,卻因某事件而將孩子的權力提升到和父母同等級,甚至更高級時,一次、兩次以後,孩子便清楚這是爸(媽)的把戲,知道他可以從這些把戲中獲得某些「好處」,進而了解原來自己的地位是可以透過協商而有所調整的。事情結束後,這個權力膨脹的小傢伙怎麼捨得交出權杖呢?
    產生「不聽話的孩子」,其來有自。夫妻會選擇請孩子協助改變另一方的某些行為,一定是夫妻間的溝通管道出現了問題,否則怎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需要利用孩子當作橋梁呢?孩子在夫妻間的溝通如果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就會導致親子間的界限模糊。孩子不斷放大自己的權勢地位,當然認定自己是可以與父母親平起平坐的小大人。
    當務之急是要先將孩子膨脹的權勢地位縮小,讓小傢伙清楚家裡各個角色所該遵守的份際,不踰矩。當然,這很難!因為要削弱既得利益者的權勢不是容易之事。夫妻要齊心,教養態度要一致,不要再對孩子釋放出曖昧的結盟訊息。當然,問題最終還是要回歸夫妻須改善不良的溝通模式。
    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將家庭溝通型態分為五種類型:討好型、責備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與一致型。所謂「討好型」的溝通,是認為溝通唯一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對方的問題;「責備型」的溝通,是指忽略對方的感受,只顧全自我的狀態;「超理智型」的溝通,常以長篇大論說教,完全不在意他人的感受;「打岔型」的溝通,則是常轉移話題,分散他人的注意力。
    以上這四種溝通模式都是求生存的溝通姿態,源自於一個低自我價值和不平衡的狀態,造成口是心非的矛盾狀態,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口語訊息與非口語訊息相衝突的「不一致溝通」。當夫妻一方發出這樣不一致的矛盾訊息,另一方便要猜測對方真正的心意。
    舉例來說,當有一方以憂鬱的語調說:「我很好。」這種矛盾、不一致的訊息,要讓人選擇相信他的口語訊息(我很好),或是非口語訊息(憂鬱)呢?唯有「一致型」的溝通模式—覺察並接納自己內心所想的,同時真誠的表達出來,才能促使夫妻溝通達到表達的效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有一方覺察到夫妻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想改變溝通模式,勢必引發相當大的壓力,而在「已習慣」的溝通模式與「理想」的溝通模式兩塊磁力強大的磁鐵間擺盪;唯有夫妻雙方一起努力,才能擺脫習慣,達成理想。重要的是,夫妻溝通要單純化,不要再把孩子扯進來了。

本文於 2011-03-20 發表於「國語日報家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