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安全過馬路

學校名稱: 圓崇國小 作者: 張燕滿(老師) 指導老師: 人氣:421
假日早上,大女兒帶著小女兒到樓下市場的早餐攤買蛋餅、豆漿。外子在陽臺看著他們過馬路的身影與等候早餐的樣子。他覺得很有意思;但也納悶:為什麼姐姐過馬路時沒有照顧妹妹,而是各自過呢?
       原來姐妹倆早有單獨出門的經驗,有關過馬路的技巧和該注意的事,我和姐姐早就交代妹妹了:「過馬路時,要左邊看看,右邊看看,再左邊看一次,確定沒車,才快步過馬路。」妹妹猛點頭,表示這些她早就都會了。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在社會情境中,個體大多數的行為是經由觀察學習與模仿而來的。我們可以運用這樣的理論,協助孩子學習正確與適當的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將將觀察學習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注意階段。可以協助孩子在與大人過馬路的每一次經驗中,主動(或是半自動)觀察一些過馬路的技巧與該注意的事,例如過馬路一定要經由行人穿越道,如斑馬線(或枕木紋)、紅綠燈、天橋、地下道等。可依居住環境的實際狀況來提醒孩子,例如:一定要走在斑馬線(或枕木紋)的範圍內,紅綠燈上的小綠人若已變成快走狀態,表示即將轉換成紅燈等等,最好能有多次演練的機會。
二是保留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依靠符號性的表徵,如「映像」和「語言」。例如讓孩子觀看別人過馬路的樣子,讓他有個「映像」;接著,大人可以一再重複過馬路的口訣,讓孩子透過「語言」的描述,復誦過馬路的正確步驟。
三是再生階段,也就是讓孩子自己演練目標行為—如何正確過馬路。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很重要,因為孩子是否願意將新學到的動作重現,他的成功經驗或是自信心是關鍵因素。因此,請大人放開緊抓的手,讓孩子在我們身旁成功的「獨立」過馬路。
四是動機階段。孩子能不能模仿目標行為,完全取決於他一旦表現出目標行為後,所得到的行為結果是否符合他預期中的安全,甚至是得到稱讚。
孩子從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中,早已透過觀察學習了好多事,差別只在於是觀察到事件的核心還是表面。孩子學習過馬路的經驗,是從大人的懷裡、推車裡、手被大人緊緊的握住後往前拉著跑,甚至是自己跌跌撞撞,僥倖的到達馬路的另一邊……。一旦他到了外界認為他該單獨過馬路的年紀時,他是真的學會了安全過馬路,還是要為每一次的僥倖而下賭注呢?
不僅是「安全過馬路」這件事而已。生活周遭,有多少事是我們不在意教或是不肯教給孩子的,卻又自以為是的給孩子設下自訂的能力指標,認為孩子到了什麼年紀就該學會哪些事,殊不知,「不教而戰,謂之殺!」

就這樣,孩子在父母的監督下,學會了安全過馬路。這是我放心讓姐姐單獨帶妹妹出門的原因。孩子要學的事情很多,父母與師長當然無法教會他所有的生活技能,但是我提醒自己:孩子在我們身邊,盡可能利用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運用一點「非說教」的小技巧。

本文於 2011-04-03 發表於「國語日報家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