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青少年父子親密感量表編製及應用之研究

學校名稱: 三江國小 作者: 吳順發(教務組長) 指導老師: 吳順發 人氣:6400
壹、前言
由上述的報導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國中青少年平時與父母親互動的時間不僅不足,且互動的品質也令人擔憂,在開始步入升學壓力的求學階段後,大部分的國中生早出晚歸,父母親也認為:我只要認真地賺錢以供應孩子補習、升學所需即可,與孩子相處時間的多寡與品質並不重要,也因此造成親子間的關係越來越往負向的方向發展。
親子親密感是學童未來各項發展的基礎,健康的親子關係及親子親密感將影響個體未來的身心發展,王以仁 ( 2001 ) 曾指出親子關係是每個人一生之中最早接觸到的人際關係,如果無法適應得宜,將影響到未來人際關係及社會適應的發展。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親子之間的相處及溝通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王靜文 ( 2007 ) 也提到,親子的良性互動是發展親子親密感的基礎。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親子關係對學童未來的各項發展有非常正面的影響,但由於忙碌的生活模式,使得親子間互動的時間大大地減少,連帶地也將造成親子親密感的嚴重不足。
近年來,有研究發現親密的父子關係將有助於青少年的各項身心發展,與父親親密的青少年心理調適較佳、學業表現較好、較少有反社會行為,也能與同儕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反之,負向的父子關係將促使子女在日後不利情境中產生違法犯罪的動機 (引自李沛青,2007 )。也許青少年對母親的情感依附較對父親強烈;但對父親的情感依附卻較對母親的情感依附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大,良好的父子依附將對子女社會關係能力的發展、社會勝任感及問題行為中憂鬱悲觀程度之減少有很大的幫助( 孫世維,1994 )。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身心產生巨大變化的狂飆期,不僅生理發展逐漸成熟,在自我意像上也逐漸增強,由與父母在兒童時期的緊密的關係轉而追求自主獨立,但這並不表示青少年不重視與父母之間的互動關係,Seltzer ( 1989 ) 研究指出,青少年只是為了因應發展的課題而做角色的調整,而非在感情上無法認同父母。由此可知,青少年學童對於與父母互動所獲得的親密感仍是有所需求的。再者,親子親密感對於青少年未來的身心發展亦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子女如果能與父母親近,將使得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大大減少 ( Cernkovich & Giordano, 1987 )。
目前在父子親密感的測量上,有李沛青 ( 2007 ) 修訂自廖六微 ( 2005 ) 「母子親密感量表」所編製之「父子親密感量表」可供研究上使用,且量表的信效度考驗都非常地健全,但量表之中有些試題陳述內容較不適合進行國中青少年父子親密感測量時使用。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針對國中青少年父子親密感的研究,重新編製、修訂一套適合測量本研究對象及目的的測量工具,並提供各國中及家庭教育工作者進行家庭教育活動或實證研究之應用。
 
 
 
 
 
 
 
 
貳、文獻探討
一、父子親密感的定義與內涵
親密是一種想與別人接近、在一起的內在心理狀態,親密這個字詞源自於拉丁文「intimus」, Hatifield ( 1984 )曾舉出其他國家對「親密」這個字義的不同解釋如下:在西班牙文中的「intimo」是表示私人隱密的、親近的、與內心的感受;在義大利文中「intimo」是指人際關係中的親近感或內在感;在法文中的「intime」意為一種隱密的、來自深處的、熾烈的與熱情的感受。這些字的意思指的都是個人心中最深處的內在特質,也是一種與他人內在親近的情緒感受( 曾文志,1996 )。
李沛青 ( 2007 ) 於研究中提到:親密感(intimacy)是指個人在關係中,發自於內心,體會到一種與對方親近的情緒感受。吳慈恩 ( 1998 ) 也曾提到:親密感包含了彼此信任、尊敬彼此、深度地彼此自我坦露、互相分享彼此感受的心靈交流、溫暖、愛、仁慈、親近、相互依賴等成分。陳俐君 ( 2001 ) 更直接指出所謂母子親密感,是指子女與母親相處的親近感覺,是一種彼此心理感受的氣氛,包括情感上的交流、彼此間的信任、相互的依賴程度及對待的方式。
由上所述可知,研究者們對於親密兩字所下的定義各有其所表,因此,蘇美榕 ( 2003)曾引用Steil ( 1997)對親密所下的共同定義,此文獻可以幫助我們對親密一詞做一個概括性的統整,共同定義如下。
 1、親密的發生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但會受到個人的能力及動機的影響而達到不同的親密程度。
2、親密是相互的,有來有往的。非單方面,而是雙方同意的。親密包含相互的情感及想法的表達,出自於想了解另一個人的內在世界,並且能夠分享自己的內在世界。
3、親密關係包含認知、情感、行為的成份,願意向對方揭露自己,深入地關懷對方,對親密的接近感到自在。
綜合以上國內外研究者對親密感之定義,研究者認為本研究之父子親密感指的是子女與父親在互動過程之中,感受到一股內在心靈感覺交流湧現,包括親近與依賴、信任與尊重、彼此坦露及分享想法。
至於有關親密意涵之探討,研究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切入。
第一,就親密關係形成的歷程來看,親密關係將隨著發展歷程的轉變而有所不同,黃先量 ( 1993 ) 曾以動態的觀點來強調親密的形成、發展與轉變的過程;李沛青 ( 2007 ) 也提到親密是經由個體互動過程而產生一種主觀的感受;Hatifield ( 1984 ) 研究則認為親密是指平時嘗試和他人建立親近感的一個過程,於此過程中,彼此相互去瞭解雙方在思考、情感和行為的相似或相異之處;Schaefer 與 Olson ( 1981 ) 則於所研究的「人際關係中個人的親密診斷量表」( Personal Assessment of Intimacy in Relationships scale ,簡稱 PAIR ) 中以「歷程」的觀點提出七種親密類型,認為親密經驗是一種親近的感覺,或與他人分享此七個領域的其中一項或多項,並期望親密經驗與關係能持續長久。此七種親密類型敘述如下。
一、情感的親密(emotional intimacy):意指經驗到一種親密的感受。
二、社會的親密(social intimacy):指在社會網絡中,有共同的朋友或有相近
的經驗感受。
三、認知的親密(intellectual intimacy):指分享理念、想法的經驗感受。
四、性親密(sexual intimacy):指分享一般情意或性生活的經驗感受。
五、休閒的親密(recreational intimacy):指分享共同的興趣或嗜好,共同參與某類休閒活動。
六、精神的親密(spiritual intimacy):指分享終極關懷的經驗感受,與生活中
有相似的意義或宗教信仰。
七、審美的親密(aesthetic intimacy):指從分享美的經驗中,親身體驗到的一種親密感受。
第二,就人際互動關係的觀點來看,Moss 與 Schewebe ( 1993 ) 認為:親密是發生在兩個個體之間互動的過程;杜仲傑 ( 1990 ) 則認為子女感覺親子親密感的內涵包括:一、子女感受到與父母相處和諧融洽;二、子女感受到自我坦露的親密能力及與父母身體的親密;李沛青 ( 2007 ) 也提到親密是一種包含認知、情感、行為三種重要特性的人際關係;Newman 與 Newman ( 1981 ) 研究指出:人們如果缺乏親密人際關係,將會感受到沮喪或疏離。
第三,就親密內涵的多元面向觀點來探討,Moss 與 Schwebel ( 1993 ) 在親密關係的研究中,認為親密包含認知的親密、情感的親密、身體的親密、承諾及相互性。從分析中對「親密」的意涵提出了七種詮釋:一、親密是深入認知的覺察和表達;二、親密是發生在兩個個體間的互動過程;三、親密是深入情感的覺察和表達;四、親密是身體動作的覺察和表達;五、親密包含共有的承諾及一體感;六、親密包括溝通及自我表露;七、親密是整體的親近感受。
其次,羅國英 ( 1995 ) 也試著將親子親密關係的內涵以正向及負向形式細分為八項,一至五項屬於正向內涵,六至八項為負向內涵,包含之內容分述如下:
一、依附感:親子間彼此希望能維持親近對方,因為對方的存在有助於安撫自己
的情緒及形成安全的堡壘。
二、認同感:對於對方的思想意念、情感表現都能予以接受,甚至感到敬佩。
三、同理心:知覺尊重對方與被尊重,能將心比心相互瞭解,感同身受。
四、被重視感:當對方的一言一行等各項表現,受到收訊者的重視與關切回應,
並感受在對方心目中所佔的份量,彼此親密關係將更拉近。
五、工具性功能:親子雙方均能滿足對方提出的的各種具體需求,如照顧、保護、
服務及個人發展所需資源的提供等。
六、權力的落差:意指親子權力的失衡程度,當親子間的權力達到平衡,衝突自
然不易產生。
七、責任或回報壓力:指社會賦予親子的角色期待,意即父母對子女具有照顧的
責任,子女則存在孝順父母的回報壓力。
八、負面情感:意指互動的頻繁造成的衝突摩擦,或因殷切期待的落空產生的失
望和憤怒。
    廖六微 ( 2005 ) 也在其母子親密感量表中提到六個親密感的內涵,包含如
下。
1、依附與親近:對母親心理上的親近與依附。
2、知心感:感覺自己被瞭解。
3、認同與喜悅:感覺被包容和讚賞,與母親相處愉悅。
4、身體的親密:母親空間距離的親近。
5、自我揭露與受重視感:願意和母親溝通並感受到母親的重視。
6、親密張力:冷淡、疏遠、否定和拒絶等負向感受,具有疏離的成分,
是試題中的負向題。
Prager ( 1995 ) 則指出親密的概念應包含親密的互動及親密的關係兩個基本面向。親密的互動如同人與人間的一座橋樑,透過親密的經驗分享與親密的行為互動,而與人產生親密的關係。也就是此種人與人之間的親密互動,是建立在彼此親密的經驗及感受上,透過語言與非語言的親密行為傳達,而與人產生親密關係。
綜合上述國內外研究所對親密內涵的闡述,無論我們從什麼樣的角度來探討親密的內涵,我們可以知道親密的內涵指的就是個體在發展的歷程中與他人彼此互動,在互動時內心所覺察到一種與他人接近、契合的感受。因此親密感是一種需要長期培養,建立在安全和諧的氣氛當中,彼此互相信賴、溫暖的美好感受 ( 利翠珊,2000;廖六微,2005 )。
本研究所探討的親子親密感可由下面幾個研究者的研究之中獲得到大致的架構。Buchanan, Maccoby, 與 Dornbusch ( 1991 ) 所編製之Parent-Child Closeness量表。Schaefer 與 Olson ( 1981 )所提出的七種親密類型內涵。Moss 與 Schwebel ( 1993 ) 對親密內涵的定義。杜仲傑 ( 1990 )、羅國英 ( 1995 ) 及廖六微 ( 2005 ) 所定義之親子親密關係內涵。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本研究所探討的父子親密感指的是子女與父親在互動過程中,彼此之間一種發自內心的情緒感受,此情緒感受包括以下五個內涵。
1.自我坦露與被重視感願意與父親溝通、分享自己的想法,並感受到自己
的想法受到父親的重視。
2.負面情緒感受:意指在與父親互動過程中,因彼此想法衝突或期待落空所產生
的冷淡、疏遠、否定、拒絕感,是試題中的負向題。
3.身體的親密指的是與父親在空間距離上的親近,並表現身體動作上的親密。
4.社交與休閒的親密:意指願與父親分享彼此朋友、嗜好,及共同從事各項社交、
休閒活動。
5.依附感:指與父親在心理上彼此依附與親近
二、父子親密感的相關研究
   雖然在傳統的觀念,我們常常會得到一個訊息:孩子會與母親有較緊密的
依附關係,父親的角色總是比較多是工具性的,而過去許多的研究也確實把關注
的重點放在母子關係上,但近年來許多的研究卻指出: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之中
同樣扮演著令人不可輕易忽視的支持角色,父子間親密關係的良莠對青少年身心
各項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影響,茲將這些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父職參與對父子關係及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影響。
「父職參與」指的是父親在父職角色及責任上的參與情形,台灣社會文化深受儒家講求倫常秩序之文化規範影響,父子間的互動模式略顯僵化,長久以來是以一種上下支配的模式來共處,「父不親教」、「父子之嚴,不可以狎」與「遠其子」的現象仍存在於許多父子關係中,也因此教養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的重擔常常自然地落在母親的身上。但近年來,受到女性主義意識抬頭的影響,母親的自主意識抬升,教養工作不再是由某一個人擔起,而必須是夫妻彼此分擔,共同形塑孩子一生的成長大計。
在這過程之中,我們發現許多父親參與孩子成長過程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李佩玲 ( 2002 ) 曾指出若父母參與青少年所有之生活構面;則青少年之家庭生活適應越佳;若父母越參與青少年之個人生活,則青少年之個人生活、社會生活適應越佳;若父母越參與青少年之學校與學習生活,則青少年之社會生活適應越佳。蔡俊傑(1999)的研究發現國中學生父母參與的程度越高,生活適應越好,Smith等人(1987)則發現,獲得父母支持及認同的學生,較少發生偏差的行為。李沛青( 2007 )更指出:子女如果知覺到父親參與其生活的程度越高,則父子間的親密感也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良好的父子關係對青少年生活適應將有其正面影響。
2.父親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行為困擾之影響。
對青少年而言,儘管同儕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但父母的角色仍然頗為重要(黃德祥,1998)。家庭是青少年的生活重心之一,許多研究發現父母採取開明自主的教養方式有助於青少年的正向生活適應(Pettit, Bates & Dodge, 1997;徐儷瑜,1988)。若是父母不給予子女自由表達意見的機會,或忽略子女的需求,則親子間的互動關係便不可能良好;當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其在家庭生活困擾將隨之提高。劉淑媛(2004)亦在「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中發現,父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嚴格專制、疏於管教或寬鬆容忍時,青少年在學校生活困擾與家庭生活困擾之程度就越高。綜上所述,我們可發現:父親教養方式的不同將會對青少年行為困擾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3.青少年與父親之依附關係對青少年自我價值的影響。
楊淑萍(1995)高中青少年學生的依附關係與其自我尊重的研究中發現:在影響自我價值的因素中,推知父母依附關係的解釋量大於同儕依附關係的解釋量,可見雖然青少年會與教師或同儕團體建立情緒上的接觸,但很少能如父母關係那樣持久;而青少年的母親依附與父親依附愈高者,其自我尊重的發展愈良好,即高安全父母依附的青少年比低安全父母依附的青少年有較高的自我尊重。
其次,張芝鳳(2001)在其研究中亦發現,不論是與母親、父親、或同儕之間的依附關若是愈良好,則愈有助於青少年建立較高的自我價值感。由此可知,對青少年自我價值的發展而言,適當的依附關係有助於其自我價值的發展,而青少年能否有效的建立正向的自我價值,可由安全的依附關係來加以預測。也就是說,青少年在尋求自我價值建立的同時,必定會經歷一些衝突和挫折,當個體與依附對象間建立起安全的依附關係時,個體會以依附對象為安全堡壘,並將此依附關係轉換為內在運作模式,適當的調整與依附對象的心理距離,慢慢的向外探索,發展其自我價值。故自我價值與安全依附之間不僅具有正向的相關,且其關係是發展性的。高安全母親依附關係、高安全父親依附關係、高安全同儕依附關係對青少年正向的自我價值發展皆具有提供類似「安全堡壘」角色的功能。
即使在許多的研究中一直強調母親依附的影響力。不過也有部份的研究中卻發現:父親依附對個體的調適與發展仍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BarnettBaruch1987指出,父親與青少年子女間若能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於青少年子女探索環境,社會與情緒的發展都很重要。Rosenberg1965亦認為青春期與父親關係密切者,較之與父親有距離、不親近者有較高自我價值。Lamb ( 1981 ) 的研究亦發現,父親依附對青少年子女性別認同、自我價值及認知發展的影響似乎大過母親的影響。
由上述相關研究可知,青少年父母依附關係、同儕依附關係與其自我價值有極大的關聯,而目前的研究似乎大部份都顯示青少年的父母依附關係比同儕依附關係對青少年自我價值的影響還大。因此,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是建立和培養高度自我價值的重要因素,與雙親保持良好、親密關係的個體對自我的評價與認定都比較積極良好。
綜上研究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父親參與子女成長過程及正向教養方式、依附關係所帶來的正面效益,因此,研究者認為:身為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思考更多可以鼓勵父親們花時間陪伴孩子的方法,如:父親教育方案的設計或其他具誘因的可行方式,期盼藉由父職參與之質與量的提升,可以讓父子關係越來越好,青少年的生活適應情況也可以更加妥適,如此,青少年因為父子關係不良對社會造成的負向影響將可以大大減少,當然,我們更必須發展一個可以據以測量青少年父子親密感的量表,如此在許多努力之後,我們才可以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
因此,在本研究之中研究者將依據上述研究的結果與定義,據以作為發展青少年父子親密感量表之基礎,再透過開放式問卷瞭解青少年子女與父母之間對於父子親密感的感受與想法,最後針對本量表的信效度做客觀、嚴謹的考驗。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乃在於編製一套可供家庭教育工作者、學校教師及輔導人員使用,作為評定青少年與父親之間親密感疏密的評鑑工具。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國內外與親子親密感相關的研究文獻為基礎,再參酌國內外與本研究相關的量表,並佐以開放式問卷以瞭解青少年子女與父母之間對於父子親密感的感受與想法,據以編製一份適合測量國中青少年與其父親間親密感高低的評定量表。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所編製的評定量表乃以國中一~三年級為發展的對象,並非完全根據特定的理論或文獻來決定量表之內涵,而是佐以受試樣本本身的內心感受、敘述而來,以建立本量表知識提內容。之後採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嘉義縣、嘉義市、南投市三所國中之學生,以作為本研究所需受試樣本的來源。
二、研究對象
    依據本量表編製三個階段將研究樣本區分成以下三個部分。
(一)量表題目建構階段
    本研究以立意抽樣的方式,抽取嘉義市北興國中10名國中學生,透過填寫開放性問卷,以了解父子親密感的內涵並建立量表之題庫。
(二)量表預試階段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係以國中一~三年級學生為發展之對象,因為量表題目建立完成之後,受限於經費及人力,因此乃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南投市、嘉義縣、嘉義市各一所國中,計239名學生為預試對象。
三、研究程序
(一)量表編製的依據
本量表編製乃參考Buchanan, Maccoby, 與 Dornbusch ( 1991 )所編製之Parent-Child Closeness ( Perlmutter,Touliatos, & Holden, 2001 );國內研究者李沛青 ( 2007 )所編製的父子親密感量表及廖六微 ( 2005 )所編製的母子親密感量表等量表;Schaefer 與 Olson ( 1981 ) 所提出的七種親密類型內涵;Moss Schwebel ( 1993 )對親密內涵的定義及國內研究者羅國英先生 ( 1995 )、杜仲傑先生 ( 1990 )所定義之親子親密關係內涵為依據,建立以下五個內容向度。
1.自我坦露與被重視感願意與父親溝通、分享自己的想法,並感受到自己
的想法受到父親的重視。
2.負面情緒感受:意指在與父親互動過程中,因彼此想法衝突或期待落空所產生
的冷淡、疏遠、否定、拒絕感,是試題中的負向題。
3.身體的親密指的是與父親在空間距離上的親近,並表現身體動作上的親密。
4.社交與休閒的親密:意指願與父親分享彼此朋友、嗜好,及共同從事各項社交、
休閒活動。
5.依附感:指與父親在心理上彼此依附與親近
 (二)量表題目的建立:預試題的撰擬
    本研究採三階段來撰擬預試題:(1)根據國內外研究者針對親密感研究相關文獻中對親密感所下之定義及其內涵之討論,採Domain-referenced approach Mapping-sentence approach組成量表試題的初步內容。(2)以開放式問卷請受試者針對父子親密感應包含之內涵發表意見。(3)修訂初步試題的內容並請受試者針對量表的試題內容做初步的閱讀,以確定受試者對試題內容的理解。期盼從上述步驟中建立本量表之題庫,並藉由了解父子親密感內涵進而歸納分析以建立父子親密感量表。
(三)專家審查與試作
    本研究依據上述三個步驟以獲得初步的題庫選取及編修,之後再將題目送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周麗端老師、國立台南大學劉明秋老師、亞洲大學林銘昌老師三位親職教育、測驗領域之專家,針對題目的內容以及題目編選之過程及其內涵提供寶貴之建議,最後綜合三位專家所提供的建議修正題目,以作為預試使用的量表。
(五)正式量表:信效度考驗
1.效度
本研究根據回收之有效問卷進行因素分析,KMO取樣適切性檢定值高達.954, 表示因素分析適合性極佳。Bartlett球形檢定卡方值為9020.856,達.000 顯著水準,因此所得的資料可以進行因素分析以考驗此量表的建構效度。根據因素篩選的準則,以主成分分析法選擇特徵值(eigenvalue)大於1的因素,並使用最大變異法(varimax)進行直交轉軸,轉軸後萃取五因素,比對其題項與原建構之五因素相符,因素分析時有十題(5、6、8、19、22、23、38、42、43、47)偏離原架構的因素將其刪除。總量表共40題,解說變異量為64.259%。如下頁表3。
 
表3
父子親密感量表刪題後之轉軸成份、因素負荷量矩陣
因素名稱
題號
題目內容
新題號
負荷量
解釋量
自我坦露與受重視感
4
心情低落時我想聽到爸爸的聲音。
8
.698
16.459%
9
我可以很自在地和爸爸溝通自己內心的想法。
9
.678
10
當我想和爸爸說話時,他都很有興趣地聽我說。
10
.692
11
我樂意與爸爸分享學校生活與心情。
11
.760
12
爸爸能夠真的了解我的傷痛與快樂。
 
12
.768
13
當我心情鬱悶時,爸爸是我最好的傾訴對象。
13
.743
14
常常我還沒開口說,爸爸就猜到我的心事了。
14
.571
16
我喜歡和爸爸討論自己的想法與計畫。
15
.780
20
不管發生什麼事,爸爸都會先聽我說。
16
.649
24
當我心情不好時,我知道爸爸會聽我說。
17
.794
25
爸爸讚賞我的想法。
18
.685
負面情緒感受
7
爸爸常常不相信我說的話。
6
.466
15.810%
17
爸爸是一個只會講,而不會聽我說話的人。
7
.569
18
我覺得爸爸是不能溝通的人。
19
.623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