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做功課別盯過頭

學校名稱: 大同國小 作者: 陳思璇(教師) 指導老師: 人氣:349

    一位「認真」的母親所說的:「當孩子開始寫功課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與生氣。」旁人可能會有些莫名其妙,因為功課是指派給學生練習的,跟父母有什麼關係?

    但是許多「認真」的父母一定對這樣的情景不陌生。曾遇過一位中年級學生的「認真」母親。當孩子正在寫功課時,她總是跟在孩子身旁,不論是寫國字、算數學,只要孩子一有差池,母親立即在一旁予以指點、糾正。因此這個家庭每天都要花上一、兩小時陪著孩子寫功課,母親也經常為了孩子家課一筆一劃沒有端正而生氣。

    但家課不就希望孩子對今日學習的功課重新思索、再複習一次上課的進度嗎?什麼時候寫家課變成為父母的作業?為親子雙方都帶來這麼多壓力?

<現場直擊>

家長過度監督  孩子愈依賴

大部分的父母都是非常的盡責,相當關切孩子的一舉一動。其中,部分的父母則有過度「認真」的傾向。這些「過度認真」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希望孩子的表現能盡善盡美,他們的用心經常反應在孩子的家庭作業上。

所以這些非常「認真」的父母不管自己有多忙,總是儘量播出時間親自監督孩子功課,跟著孩子複習,並一題一題幫孩子細細的訂正,期望孩子的功課可以達到甲上與100分。

有一次一位老師開頑笑地說:「批改某同學的作業最簡單了,因為只要看他父母圈出來的地方,孩子有沒有改過就知道他今天有沒有寫錯了。」雖然老師是開玩笑,但是這個想法卻點出子女的心態。因為父母總是會在一旁監督,仔細地告訴孩子他錯在哪裡,久而久之孩子就減少獨立思考的動力與能力。這類的孩子經常依賴父母與師長,習慣依賴別人思考。

這些孩子習別人來幫他們思考,由父母來告訴他們錯誤在哪裡。譬如說一題數學的計算有錯誤,他可能會很快地訂正好。問他如何得知這個答案,他可能就只是把選項(1)改成選項(2)而已,而不知道為什麼要改過,也不想知道為什麼會算出這個答案。「反正就是把老師圈起來的錯誤定正就是了。」學生說。

另外,有些孩子則變成在家做作業時每次都是全對,而在學校做時則是錯誤百出。每次完成試卷後有多餘的時間寧可發呆、玩橡皮擦,而不會重先檢查方才寫了些什麼。每當公布正確答案之後,孩子會忽然發現自己回答成一些根本很離譜的答案,而感嘆「奇怪,我剛剛怎麼沒發現我寫了這麼誇張的答案?下一次我一定要仔細檢查。」

平時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轉眼間還是會忘記教訓,仍然依賴父母,讓父母協助他學習。

<適當指導孩子>

既然過度代替孩子學習能會剝奪孩子成長空間,但是要父母完全不關心孩子,放任他隨便亂寫、隨便亂學習卻也不是上策。較適合的方式當然是遵循「中庸之道」,給予孩子有點多、又不太多的空間。具體上來說,父母可以以下面兩方向思考如何指導孩子:

1.監督而不用親自下場

    父母雖然關心孩子,但是不要忘記要真正上場比賽的是孩子,而不是身為教練的父母。

    教導孩子功課時,不要過分干涉學習,也不用急得親自下場比賽。一位教孩子九九乘法表的祖父表示,練習背誦時,孩子總是無法一次就背出正確答案。所以祖父急得在一旁猛提示,甚至全部流利的背給孩子聽。他表示:「我想要告訴他我年紀一大把,但是還背得起來。孫子年紀輕輕應該要記憶力更好才對。」他的用心與示範令人感動,但是若是每次都做同樣的示範,就可能會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了。

    所以,家長應隨時提醒自己是教練,不是選手。真正要下場比賽的是孩子(球員),所以應該讓孩子有自己思考、自我成長的空間。

2.隨時鼓勵孩子自我訂正

    如何才能盡到監督的責任而又不侵犯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家長的確可以監督孩子完成工作,但若見到孩子有錯誤,不要馬上提醒。應該在整份練習完成之後,再提醒孩子重新檢查一次。

    父母可以指導孩子如何看出錯誤,正確的檢查方式是什麼,但是不要直接告訴孩子他的錯誤在哪裡,也不要明確地暗示他哪裡需要改正。父母只需陪著孩子思考,培養孩子有耐心重新檢視一次自己的作法。

    或許剛開始時,孩子可能很難一下子就學會自我檢查、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父母務必不要急著告訴他哪裡需要改進,而是要鼓勵他思考,給他成長的空間與時間。

    經一陣子的練習後,孩子能習慣檢查、思考自己所作所為之後,家長可能會發現「原來,做功課是要讓孩子複習與練習思考,而不是要讓父母練習的!」

本文於 2011-11-09 發表於「自由時報D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