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濕地上的倩影

學校名稱: 鹿草國中 作者: 陳維竣(三年一班) 指導老師: 余碧蘭 人氣:516

 北方的過客,原來是你;美麗的倩影,原來是你;奔波的旅人,原來是你──黑面琵鷺。北風肆虐,什麼時候開始,樹上又積滿了雪,湖面被冰凍結了,又將是黑面琵鷺啟程的時刻。每年這個時節,牠們總要經過四千公里的旅程,見到臺灣的海岸線,就在眼前,溫暖的寶島,是牠的休息站,是牠的終點站。這麼優雅的舞姿,如此高貴的舞步,卻在人們的無情摧殘下,悄悄的消失在我們眼裡,之能憑藉著腦海的回憶來懷念。還記得地球生成的原貌嗎?還記得七股濕地的熱鬧嗎?在人類過度開發下,適合牠們的環境日漸萎縮,然而臺灣擁有牠們最溫暖的家,也是一個新生的起點。但是在多久的時間裡,溼地變了樣,地球亂了調,黑面琵鷺消失在牠原本的舞臺。需要用多久的時間,多少的人力,來喚回黑面琵鷺的信賴。想到這裡,眼眶裡的淚水以永無止盡的落下……

    從前的溼地,風景優美,景色秀麗,是許多人嚮往遊憩的地點,加上有許多冬候鳥光臨,更為溼地增添了不少光采。因此,每逢假日,大量的遊客齊聚一堂,只為了一睹黑面琵鷺的身影,瞧瞧牠那有如琵琶的嘴巴,在清澈的水中捕獲魚蝦;依傍在同伴的身軀,養精蓄銳;看牠在眾多遊客前,大秀舞步,優游自在,在遊客的腦海裡留下了最深刻的回憶。只不過,在數十年的光陰下,人口與日俱增,許多瀕臨絕種生物也隨之消失無蹤,只能在記憶裡尋找牠們的蹤跡。而黑面琵鷺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在人為獵殺、棲息地環境變遷、觀光壓力、食物來源和疾病的衝擊下,數量一隻一隻的遽減,目前只剩下約兩千隻左右,也喚起了人們保育的意念。在公視「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紀錄片中,中國生態導演張砥生與生態攝影者王徵吉在中國東北無人島上的對話:「我們這邊送行,您那邊迎客!」正訴說著候鳥無國界的遷徙。對於黑琵,家園是沒有國界的,每一個提供生命庇護的地方,都是家。牠們的存在,不僅是亞洲沿岸生態健康的指標,也像是跨越國界的和平使者。

    近年來,臺灣的環境生態行動已經跟民眾日常生活所關心的事產生密切的連結,生態保育的作為如雨後春筍般將每個保育的種子,散布到每個人的心中,讓所有人參與地方環境生態的保育,生態保育儼然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如今,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被併入為臺江國家公園中,為臺灣的第八座國家公園。我們必須跟隨這股已經蔚為世界潮流的生態保育,建立良好的保育觀念,如果能持之以恆,並身體力行,進而為生態保育貢獻一己之力,那麼黑面琵鷺也就不會在夢中流淚。這些需要您我的幫忙,需要您我熱情的參與,共同為這群旅宿人,保留牠們完整的家園,在下一次的南遷,能順利的回到這塊樂園。有人說臺灣的保育大使是黑面琵鷺,我覺得黑面琵鷺更像臺灣的孩子,一群告別家鄉,出外奮鬥的渡客。

    回頭,再回頭,頻頻望向熱鬧的棲息地,同伴們有默契的點點頭,互相看了一眼,眼中激起的淚水是不捨,肢體表現的動作是愁緒,心中蕩漾的波光是離別,振翅起飛,衝破白雲相間的藍天,回家了,真的要回家了,飛回逐漸溫暖的北國,告別臺灣的遊客,「再見了,我的美好夥伴;再見了,我的美麗家園,這刻的離別是傷感,謝謝您們。」。黑面琵鷺們眼中含著幸福的微笑,謝謝這塊寶島的環保人士。就這樣,黑面琵鷺南北往返,翱翔於四季的更迭交替,返家八千里的遙遠路程,闡述著一個躲避寒冬的淒美劇情,一個為求生存而飛躍重重難關的生命故事,和一個回家的承諾。年底,我們也將看到這群嬌美過客,一群順著北風,飄洋過海不畏風浪來臺的旅人,分享牠們不畏艱難的動人傳奇。

本文於 2011-12-20 發表於「國語日報嘉義青年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