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另類家庭教育-成年禮探究

學校名稱: 蒜頭國小 作者: 林霜吟(教師) 指導老師: 人氣:4098
一、前言
     世界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之中皆存在有「禮儀」,只要有人
的地方,就有儀式的存在;甚至人不存在了,也免除不了儀式,就像對祖先的祭祀一
樣。人的一生中會經歷釵h重要的生命禮俗,又叫做「通過禮俗」,如:成年禮、婚
禮、喪禮等,每一種禮儀均有著繁複的儀式過程,人類學家 Van Gennep 認為生命禮儀
具有三個主要層面,每一種典禮儀式都包含這三種層面,只是比重不同而已。將三種
層面分列如下:(一) 象徵分離:如喪葬。表示人死脫離現實世界成為祖先,欲進入永
恆,是一種角色的轉換;(二) 象徵過渡:如成年。宣布個人已經成年,有不同的社會
地位或角色扮演;(三) 象徵結合:如結婚。結婚代表成熟,也表示在家庭和家族中特
殊的角色意義 ( 張致苾,2000 )。而成年禮利用這三個層面,將其分為五個儀式:(1)
先利用分離儀式使受禮者從原來的環境或地位中脫離;(2) 再利用聚合儀式將受禮者帶
入神聖的環境;(3) 又利用過渡儀式賦予受禮者新的地位;(4) 再利用分離儀式使受禮
者從神聖的環境脫離出來;(5) 最後用聚合儀式將受完禮者重新帶回俗界 ( 引自酗�
柱,1984 )。
      通過這樣的複雜過程後,將促使個體在生命歷程中,除了生理與心理發生變化
外,角色與地位也產生極為重大的轉變,就如同陳奇祿 ( 1984 ) 所言:人的一生要經
歷過某些關鍵時期,中國稱為「關煞」或「關口」,日本人叫做「厄年」,」西洋人則
謂之 climacteric ( 轉變期 )。我國人一般以逢九數為關口,所謂明九,意指凡九歲、十
九歲、二十九歲….都被認定是危險的關口。明九之外還有暗九,遇到倍數九的歲數,
都屬於這一類的。日本人以二十五歲和四十二歲為男人的厄年,女人則是十九歲和三
十三歲。西洋人則以七或九的倍數為關口,而七乘以九的六十三歲是最大的關口。這
些關口是指一個人從一個均衡狀態過渡到另一個均衡狀態的過程,能否維持均衡狀態
不但影響個體未來的發展,也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具有制度化的儀式以引領社
會 成員 度 過生命中 的 各個關口,協助個 體 及社會其他成 員進 行 調適 ( 曹之 鵬,
1992 )。
二、成年禮的起源與標準
成年禮,古時候稱為「冠禮」,我國最早記載禮俗的《儀禮》將冠禮放在禮俗之
首,中國古代即非常重視成年禮,如「禮記」所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
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
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故冠而后服備,
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
者重冠。」這段話不僅說明了「禮」的重要性,也說明了「冠禮」的首要性,認為
「冠禮」是做人的開始,也是一切禮儀的基礎 ( 李隆獻,2003;林景蘇,2001;林榮
泉 ,1986;張 致苾,2000 ;曹之 鵬, 1992;梁利、蔡軍 波, 2007 )。 而 且 帥建 華
( 2008 ) 認為冠禮是禮的始源,所以古者重冠,也因為古者重冠,所以冠禮是禮之始
也,可以說是互為因果的關係。最早源自原始社會的「成丁禮」,又稱「入社禮」,在
原始氏族社會,男女發育成熟時皆必須通過「成丁禮」儀式,以使其從青年階段跨入
成年階段,受禮的過程通常需要接受連續且有一定程序的訓練與考驗,最後再由部落
頭目進行智力和毅力考試,使其具有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堅強的毅力,具備充當氏族
正式成員的條件,才能享有參加氏族會議、選舉和罷免酋長等的權利,以及履行參加
勞動和為了保衛部落而對外敵戰爭的義務 ( 張致苾,2000;葛晨虹,2001;戴龐海,
2005 )。由於必須經過一連串的訓練,訓練完成後便具有成人的資格,成年禮被定位成
一種訓練過程或一場資格祝賀典禮 ( 徐福全,1991 );受到這麼多的考驗和訓練,就
是為了能夠成為氏族社會的正式成員,因此成年禮也可以說是一種通行證 ( 高錦花,
2008 )。因為這是一種在青春期舉行的儀式,所以又叫做「青春期入會儀式」,目的是
藉著一個正式且制度化的程序,引導社會上的青少年進入成人階段,並配合一連串的
訓練方式,使他們順利地擔負起成人的角色 ( 酗鴐W,1984 )。在儀式過程中,讓青
春期的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送到深山或森林裡,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信守禁忌、
齋戒,隔斷所有的聯繫,一段時間後回到部落,在舉行神秘、具宗教特徵的圖騰信仰
儀式,使其成為部落群體的正式成員,原始社會的成年禮就像是一種對青少年隔離的
形式 ( 平章起,2001 )。
「冠」是古人所戴的帽子,屬於整套禮服的一部份;冠也是弁冕的總稱,在說文
裡謂之成人 ( 周絢隆,1994;蔣棟元、黃友明,2008 )。張致苾 ( 2000 ) 認為用來區
分成年與未成年的外觀,最明顯的就在於髮型的差異,在未舉行「冠禮」之前的青少
年,頭髮是以兩邊分梳,長齊眉毛,稱為「兩髦」,或是將兩邊的頭髮對稱結為兩髻,
形狀好像兩角,稱為「總角」。等到行冠禮後,就將頭髮盤在頭頂上,加戴帽子,穿上
成人的服裝,即代表成年。相對於男子成年行冠禮,古代女子成年要行「笄禮」。笄是
指女子插在挽起的髮髻上的簪子。「及笄」是說女子已到了盤髮插笄的年齡。女子未成
年時,頭髮分梳兩側作髻,成人後,梳髮作髻,盤在頭頂,插上髮笄,因此稱為「笄
禮」《禮記‧內則》曰:。「十有五年而笄」。女子到了 15 歲,是可以出嫁的年齡,要行
笄禮以表示成年 ( 李隆獻,2003;高錦花,2008;張致苾,2000;彭林,2002;葛晨
虹,2001;虞寧寧、張霞,2007;蔣棟元、黃友明,2008;戴龐海,2006 )。
冠禮作為成年禮的一種,其教育目的自然是要讓受冠者成為一個人,即成人。那
麼,具備什麼條件的人才能算是成人呢?戴龐海 ( 2005 ) 認為成人禮中的成人,是名
詞,指成年人;或者是動詞,指成年,成為人。要成為成年人有以下五項標準:(一)
年齡。《禮記‧曲禮》曰:「男子二十冠而字。」指滿二十歲可以舉行冠禮。另外,
還有其他說法,如傳說周文王五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加冠。晉代男子十六歲行成
人禮 (《晉書‧食貨志》),而隋朝為二十一歲 (《北史‧隋文帝紀》)。唐武德七年規
定:「男女始生者為黃, 四歲為小, 十六歲為中, 二十一歲為丁, 六十歲為老。」
(《新唐書‧食貨志》)唐天寶年間十八歲為中,二十三歲為丁。隋唐以後,年齡有逐漸
偏大的傾向(引自蔣棟元、黃友明,2008)。秦始皇十三歲即位,九年行冠禮,已是二
十二歲 ( 帥建華,2008;虞寧寧、張霞,2007 )。(二) 生理上的成熟。成人的年紀之
所以認定為二十歲,是因為此時的男人擁有生育能力了。張伶俐、吉成名 ( 2007 ) 也
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產生明顯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性的成熟。由於
性成熟了,促使青少年有尋找配偶、生兒育女的要求。(三) 學會並掌握一定的勞動技
能。未成年的兒童和少年正處於身體成長的時期,發育尚未完全,對於生產能力和生
活能力不足,進入青少年階段以後,基本的身體發育成熟,已經具備了從事體力和腦
力的勞動能力,可以說是社會生產的主體,但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知識和生產技能,
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生產者。(四) 心智的發達。身體發育成熟、社會角色轉換和生理
變化引起了心理的變化。這是一個連續成長的過程,要經過十多年才能完成。青少年
人要求得到尊重,盼望被當作成年人看待,要求參與社會事務、享有跟大人一樣的權
利等等,必須依賴青少年的言行舉止、社會活動符合一定的準則,這些要求才能得到
滿足。(五) 社會角色的轉換兒童和少年屬於未成年人,缺乏承擔責任的行為能力,需
要家庭和社會撫養,對於家庭和社會沒有承擔責任和義務,是被保護對象。進入青少
年階段以後,由於具有勞動能力,是社會生產的主體,必須供養老人和孩子,不再是
被保護對象,而是保護者。無論對家庭還是對社會,都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
(六) 對倫理與社會生活準則的自覺認同。《禮記‧曲禮》曰:「成人之者,將責成人
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
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歟?」藉由這句話,希望讓青少年懂得當兒子、當弟弟、當
臣子的禮儀,而成人子、成人弟分別包含宗法上繼統和歸宗的意思。《禮記‧冠義》
又曰:「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
重禮。」這表示除了體態、儀表、辭令要莊重溫順之外,還要學習做人和治人 ( 張致
苾,2000 )。做人就是學習社會生活的道義和責任,有了這樣的道義責任後,才能夠治
人。
三、成年禮的儀式歷程、內容與特性
中國古代的冠禮有一套極為完備的儀式,在《儀禮‧士冠禮》中對於程序和細節
有了詳細的規範,可以說是既隆重又複雜。學者們 ( 白華,2003;江美華,2004;李
隆獻,2003;周絢隆,1994;帥建華,2008;徐福全,1991;常金倉,1993;張致
苾,2000;虞寧寧、張霞,2007;戴龐海,2005 ) 曾針對冠禮的過程進行研究,筆者
茲將完整的冠禮儀式分為三個部分說明如下:
(一) 舉行冠禮前的準備工作:
1.筮日、戒賓。
筮日是通過卜筮的辦法,以蓍草來選定吉日做為行禮的好時機,如果所卜的日子
不吉祥,則需重新占筮選擇吉日;戒賓是受冠者家的主人必須將舉行冠禮的日期告訴
賓客,邀請他屆時參與。
2.筮賓、宿賓。
《儀禮‧士冠禮》曰:“前期三日,筮賓,如求日之儀,乃宿賓。”筮賓是在舉行
冠禮的前三天,挑選在冠禮儀式上為受冠者加冠的來賓,也必須以卜筮來決定;宿賓
及贊冠者是指如果卜筮的結果是吉的,必須專程到賓家去邀請他做為加冠者。在主人
致宿賓之詞後,賓表示同意。此外,主人還要在眾賓中再邀請一人作為贊冠者,作為
冠禮主賓的助手。
3.為期。
在冠禮的前一天,在祖廟確定行禮的時辰,主人在廟門前集合兄弟、執事,由家
宰代主人宣告明日舉行冠禮。
(二) 舉行冠禮當天的實施程序
1.陳器服。
即準備加冠所需的各種用品,並在儀式開始前陳列出來。用品主要有五類:(1) 盥
洗器具,設於東堂屋簷下。(2) 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放於竹箱內,由執事三
人各執竹箱於堂西階下;(3) 加冠時的衣服:有爵弁服、皮弁服、玄端服、燻裳、純
衣、緇帶、素積、爵韠、素韠等,放在房中;(4) 頭飾,主要有櫛、纚 ( 黑繒 )、笄
等,放在房中;(5) 與敬神及敬祖有關的東西, 如醴或酒、勺、觶、柶、脯醢等,放在
房中。
2.就位、迎賓與挽髻。
行禮當天,主人穿朝服面東在祖廟阼階 ( 即堂的東階 ) 下,賓穿玄端立於門之東
塾,而受冠者采衣束髮,面向南方,立於房中。主人親迎賓及贊者,表示崇敬,引賓
入廟門,三揖三讓,分賓主升階。然後在祖廟阼階偏北的位置設好受冠者的席位,這
就是《禮記‧郊特牲》所說的“嫡子冠於阼”。阼階乃主人之階,在阼階上舉行冠禮,
就意味著他已成為可以代父行事的成年人了。只有嫡子才能享受在阼階行冠禮的權
利,若是庶子就只能在房外行冠禮。冠禮開始時,主人從所站的阼階下出發到大門外
迎賓。受冠者從房中出來後,由贊冠者用櫛為他梳頭、挽髻、加笄,再用纚把頭髮繫
好,以便加冠。
3.加冠。
這是冠禮的核心,由主賓為受冠者加三次冠,受冠者必須穿三套不同種類的冠
服。初加緇布冠,穿玄端、緇帶、爵韠。再加皮弁,皮弁為白色,與田獵、戎事有關
的禮服。穿素積、緇帶、素韠。後加爵弁,爵弁是最尊貴的衣服,用來參與國軍宗廟
祭祀之事時所穿的盛服。穿燻裳、純衣、緇帶等。每次加冠後都有祝辭,初加冠時
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冠時
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遐福。”後加冠時
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俱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
慶。”經過三次加冠後,受冠者由采衣采紒變成衣冠楚楚,加上假手於貴賓的加冠與祝
辭,對受冠者內心必定充滿榮耀、奮發之情。
4.賓禮冠者。
主賓以甜酒款待受冠者,古時稱甜酒為醴。三加之後,在門戶西面設筵席,賓揖
請冠者入席,冠者南面而坐,賓的贊者向冠者敬酒,冠者在西邊向賓拜謝,賓在東邊
答拜;冠者祭食、祭酒,與賓相互拜揖,透過貴賓教導受冠者就筵、受觶祭脯醢、祭
醴、啐醴、興拜……等飲酒時所必須遵守的禮儀之道。
5.冠者見母。
受冠者從席上下來,拿取若干肉脯到東邊去拜見母親,受冠者對母親拜一次,而
母親接受肉脯後,必須向受冠者拜兩次,行俠拜之禮,這是對成年男子的方式。
6.賓字冠者。
賓在西階下,面向東而立,受冠者在西階東邊,面向南而立。賓曰:“禮儀既備,
令月吉辰,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受冠
者答辭。主人為答謝賓的辛勞,請禮賓到廟門外休息。行冠禮的正禮儀式完全結束。
(三) 完成冠禮後行禮事宜。
1.見兄弟、贊者及姑姐。
受冠者命字之前拜見母親,命字之後見兄弟、贊者及入內見姑姐。
2.拜見國君、卿大夫和鄉先生。
受冠者改戴玄冠、穿玄端爵韠,並且攜帶士階級的見面禮—雉去見國君、卿大
夫、鄉先生,這屬於正式的社交活動,但不一定要在冠禮當天舉行。
3.酬賓、送賓。
主人用甜酒招待賓,且用五匹帛、兩張白鹿皮酬謝賓,最後將賓送到大門外。另
外,主人還要派人將招待賓用的牲肉送至賓家。
從冠禮的整個過程來看,是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禮節,參與的對象是與家庭相關
的成員,除了自家成員外,包括眾多賓客、國君、卿大夫等都是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
人,可以說是一項家庭教育的儀式 ( 王恩祥,1991 )。朱筱新 ( 2001 ) 亦認為家庭教
育中所注重的責任心和義務感,最充分表現在冠禮中,且認為古代對子女的的家庭教
育,是從幼兒時期就開始進行,希望培養子女自食其力的意識和自動自發的能力,以
及教育他們與人交談時,懂得禮貌和尊敬長輩。隨著子女的年紀增加,教育的內容和
範圍繼續拓展,除了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以外,更重視品德的教育,讓子女養成
尊敬他人的意識,並在待人接物時,使自己的行為舉止符合敬老尊長的道德規範。戴
龐海 ( 2005 ) 提出兒童從小受到一連串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有與生產實踐有關的,像
是射箭、駕車、書寫、計算等;更多的文化規則,包括經書、禮儀、文學、舞蹈等,
當這些學業完成以後,就表明此人已能按照這種文化體系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可以作
為正式的社會成員,這一轉變的標誌就是冠禮。白華 ( 2003 ) 也認為青少年在冠禮之
前,已經有釵h教育上的訓練,要證明青少年是否具備學問、人生知識及其他人生必
須掌握的技藝,勢必透過完備的冠禮儀式,因此,冠禮就是兒童期這十多年學習效果
的終期考核和驗收。《禮記‧冠義》曰:「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
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是首先要做的事,稱為「三
始」,要具備「三始」之前,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 梁利、蔡軍波,2007 ),因此,
從小開始培養子女的品德是必然的。
冠禮的舉行儀式,傳授其他知識給受冠者,這些知識包括:(1) 倫理道德常識:成
年禮的所有禮儀都是圍繞人倫而展開的,依照《禮記‧冠義》所強調的,從「正容
體、齊顏色、順辭令」開始,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為具體內容,以「將責
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為最終目的。因此,從家庭來看,成年禮是告
訴即將成年的人如何處理家庭內的倫理關係,推及到整個社會則教導其怎樣處理各種
不同的人際關係,在各種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群中,怎樣端正自己的位置,懂得做人
的道理。此外,從心智上確立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識,使他們能够按照一個成人的道德
標準去努力,從而達到孝、弟、忠、順的目的,而《周禮》中記載只有少年品行優
良,才有獲得加冠的資格;若在成年之前犯有惡劣的不端行為,要接受懲罰,而不允
野[冠 ( 虞寧寧、張霞,2007 )。(2) 生活常識:舉行冠禮後,成年人必須擔負起家庭
和社會的責任,釵h有關日常生活的知識必須習得,以應付未來生活的問題。大多數
族群也都會在成年禮的過程中,由族群長老宣傳社會生活習慣和法規,教導愛情及家
庭生活知識。(3) 婚育常識:冠禮即表示受冠者已長大成人,身心發育成熟,包括性的
成熟,已具備結婚的資格,因此必須擁有婚育知識,才能夠與同受冠笄之禮的女性結
為連理;在其他族群方面,也會利用成年禮教導青少年男女進行有關婚育知識的教
育,由同性長者向受禮者進傳授悄悄話,內容大多有關生育、繁衍的知識。(4) 社會公
民常識:完成成年禮後,受冠者成為正式的社會公民,享有權利和義務,權利表現在
人際交往間,用以成人之禮來對待;更重要的履行公民的義務,包括個人、家庭、國
家、社會,謹守孝弟忠順的禮制,成為禮義完備的成人,自立自強,承擔起光耀家族
的使命,協助國君治理百姓 ( 帥建華,2008;張伶俐、吉成名,2007;虞寧寧、張
霞,2007;蔣棟元、黃友明,2008 )。
透過上述的討論後,我們可以知道冠禮有完整的儀式程序和豐富的知識內容,接
著,我們要來了解冠禮的特性,經過多位學者 ( 白華,2003;朱筱新,2001;帥建
華,2008;梁利、蔡軍波,2007;戴龐海,2006;戴麗桑,2005 ) 的研究後,我們將
冠禮的特性分列如下:
1.冠禮的儀式注重莊嚴性:
《禮記‧冠義》曰:「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於廟。行之於廟者,所以尊重
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從行禮之前的日
期、加冠的賓客要以占卜來選擇,舉行冠禮的地點選擇在禰廟舉行,禰廟是祭祀、商
議重大事情的地方,表明冠禮在性質上的重要性。而且冠禮儀式的繁複虔誠,祝辭的
典重雅致,賓向冠者的再三敬酒致意,都表明古人對冠禮的重視,冠禮核心的加冠儀
式所賦予的“著代” 作用對家族產生的重大意義,表示家族新主人的誕生。
2.具有特別的神秘性:
此特性可從兩方面來呈現,一方面認為體現在人們的神情舉止和衣著的莊重上,
如《儀禮‧士冠禮》記載著“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即位於門東,西面。有司
如主人服,即位於西方,東面,北上。”這段話說明了參與者的服飾搭配,以及顏色,
也說明參與者的站位,以及站位中的位序、朝向;另一方面體現在成年禮「筮日」、
「筮賓」的神秘性,表示舉行成年禮的日子是通過卜筮得出的。
3.具有完備的嚴格性:
此與神秘性是相輔相成的,除了著裝、站位之外,整個過程有一套完整的、具規
範的操作程序。
4.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國外學者在研究原始社會的教育時認為,在接受男女青年成為有充分權力的氏族
成員時,會舉行特別的、莊嚴的考驗儀式,用來檢驗男女青年對生活的準備程度,如
忍受困難、痛苦以及表現勇氣和刻苦耐勞的本領。這種考驗通常是由老年人當眾主持
進行的。而且,這種儀式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對個體實施全環節教育的過程,因
此,冠禮可以說是一項家庭教育 ( 戴龐海,2006 )。朱筱新 ( 2001 ) 提到古人從幼年
時期開始對子女進行的家庭教育,首先從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著手,培養子女掌握基
本生活技能的同時,也希望對他們思想道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從小養成良
好的品德和習慣。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不僅重視品德和生活技能的培
養,還重視心理的健康和良好性情的養成。隨著年齡的成長,以此為基礎,更要培養
子女樹立責任心與義務感,使初長成的年輕人獲得一種要承擔起家庭責任的使命感。
5.具有強烈的象徵性:
此特性表現在幾個部分:第一,冠禮在禰廟舉行的含意是「不敢擅重事,所以自
卑而尊先祖也。」第二,在冠禮行禮過程中,受冠者位在阼階,即東階的主位,是父
親的位子;賓在客位 ( 西階 ),其含意就是父子傳代,即受冠者將要接替父親的地
位、責任與權力。賓禮冠者時,冠者在西階 ( 客位 ),以示尊重;加冠後冠者見母、
兄弟等,均受成人的拜禮。第三,從幼童時期的采衣束髮,改換成冠服,以作為成年
標誌的具體象徵。第四,由賓者為受冠者命字,「字」成為成年人的象徵符號。戴龐
海(2006)同時提到更換服飾與在名之外獲得字,又象徵死亡與再生。儀式中的三
加,依序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象徵受冠者擁有治人的權利、服兵役的義務、
以及參與祭祀的資格 ( 蔣棟元、黃友明,2008 )。
6.具有明顯的等級性:
原始社會是人人平等的成丁禮,後來轉變成為貴族階層的特權。起初只有士階層
的冠禮,後來逐漸增加了公侯階層、天子冠禮、皇太子冠禮、皇子冠禮、品官冠禮、
庶人冠禮等,幾乎涵貌懋|上的全部階層。另外,冠禮中的三加儀式,每一加要給受
冠者不同的形制的帽子,代表不同的寓意:始加,戴緇布冠,表示受冠者可以治人、
治家;再加,戴皮弁,表示受冠者要為國家盡服兵役的義務;三加,戴爵弁,表示受
冠者有權利參與祭祀活動。若是諸侯、天子行冠禮,則還有四加、五加的規定。
7.具有很強的交際性:
冠禮的過程實際上是冠者與家庭成員、及其他家庭之相關人士進行交流的一套程
序,為鄉里社區提供一個相互見面、訊息互通的機會。交際性表現在社會與家庭兩方
面:主人與賓客間,加冠的主賓、贊者與觀禮的眾賓間的交際,是不同家庭交往的延
續;冠禮開始前的戒賓、宿賓、迎賓,冠禮結束時的禮賓、酬賓、送賓是主人與主賓
之間的交往禮儀;三加、賓醴冠者、賓字冠者是主賓與受冠者之間的交往;冠禮最
後,受冠者見國君、鄉大夫、鄉先生則是受冠者與相關社會成員的交往,目的在於要
求他們承認他的成人身份。這是冠禮交往的社會方面。受冠者在冠禮最後見母、兄
弟、姑姊,則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冠禮的交往性反映了它的宗法性的社會關係與
獨特的交往網絡與交際方式。
8.具有勸諭性:
冠禮的勸諭性質首先表現為祝福。三加時每一次加冠的祝辭都包含祝福的內容。
這些祝福大致包括個人幸福、長壽、上天保祐等內容。這些表明冠禮的吉禮性質,以
及冠禮的私密性,也表明冠禮對人生的喜慶性質。其次,表現為冠禮祝辭對冠者的勉
勵。三加時,祝辭中的重要內容是對個人人格品德、家庭及社會責任的要求,包括內
在氣質與外在表現兩部分。如初加時的祝辭有「棄爾幼志,順爾成德」的內容,就是
要求放棄年幼時的孩子氣的行為,表現成年人的行為態度,遵循成人的道德規範,建
立起自己德行。二加的祝辭說:「敬爾威儀,淑慎爾德。」表示成年人的氣質是端莊
威儀,內在善良溫和,凡事以禮行之,父母及長輩都希望你永遠維持這樣的表現。三
加時說:「以成厥德」。《禮記‧冠義》曰:「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
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
禮可不重歟?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
也,故聖王重禮。」從上述引文可以看到:冠禮所要求的人倫規範主要有孝、弟、
忠、順、德、友、威、儀等。孝、弟、忠、順分別是有關於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君
臣關係、朋友關係的倫理;德、友、威、儀則是希望受冠者在處理這些倫理關係時,
所擁有的道德與儀表要求,以及處理關係的方式。通過冠禮,受冠者被賦予了人倫上
的道德責任。
9.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性:
首先表現在冠禮前所受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上,《禮記‧內則》曰:「子能食食,
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
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
學書計,衣不帛襦袴,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
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這是對於教育男童的內容。又《禮記‧內則》曰:
「女子十年不出,姆敎婉娩聽從。執麻炱,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
觀於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這是對於女孩的教育內容,一
般來說內容多為「婦道」,包括婦德、婦言、婦容、婦央A從行為修養、性格脾氣、
語言談吐、穿著打扮到生活操作等方面對女性都有明確而嚴格的規定。其次,表現在
禮儀的隆重程度,笄禮由婦女主持,婦女是自家人,冠禮則必須經過一連串的過程,
且是由當家做主的父親來主持,且笄禮中省略男性成年禮中的三加儀式,表明女子的
社會活動與社會責任有別於男子顯現出「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 ( 葛晨虹,2001 ),
顯示對男女的差異性。最後是行禮後所受的待遇,男子行冠禮後,開始擔負統治人
民、參與祭祀的重責大任,加冠禮賦予男子權力、責任,必須開始傳宗接代,延續並
鞏固宗族的血統,維護宗法制度,男性的成年具有政治、宗教、文化、社會等方面的
意義。女子則必須負責傳衍後代,偏重在生物族群的意義上 ( 戴麗桑,2005 )。
10.具有顯著的公共性:
冠禮是“禮之始”,是行使其他禮節的前提。只有加冠之後才能舉行婚禮,冠禮是
對婚禮的預告。婚禮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這麼重大的事情
是關係到某個家族和另一個家族的大事,是這個家族血統延續的大事,單獨的個體是
無法承擔的,而必須是一個能夠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夠作為一個行禮主體,同時也是
一個被看作行禮客體的成人來承擔。婚禮是一種公共性的事情,而冠禮恰好就是賦予
了受冠者行使公共事務的權利,承擔社會責任的權利 ( 梁利、蔡軍波,2007 )。
四、成年禮對家庭的的意義與教育弁�
從成年禮的內容、特性及過程來看,成年禮是一種富有教育性的受禮程序,無論
對個人、家庭與社會都隱含著教育意義,德國教育家布雷岑卡曾說:「在規範概念的
意義上,教育目的意指一種規範,他描述一種設想和有關一個或多個受教育者的人格
狀態或人格特徵,它們不僅應該變成現實,而且受教育者還應該通過教育而有助於它
們的實現。」( 引自戴龐海,2005 ) 成年禮的教育目的自然是使一個人成為成人,成
年禮的過程就是一種教育的方式,儀式中所賦予的知識即為教育內容。教育的主體是
父母及家族中其他尊長、參與冠禮的所有來賓、以及冠者所拜見的國君、卿大夫、鄉
先生等;教育的客體則是受冠者本身、受冠者的兄弟、參加冠禮的其他人等。教育方
法則是父母及家人的身教、言教,賓客、卿大夫、鄉先生的諄諄教誨,現場演示和情
境教育,將教育的主客體結合,成年禮可以說是一套完備的教育 ( 戴龐海,2005 )。
以切割面來看,每一個程序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我們從整個儀式中來探討其步驟所
代表的意義為何。
(一) 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也:
首先,以占卜來決定日期,是為了選擇一個好日子,《禮記‧冠義》說是為了求
其永吉,希望成人有一個好的開始 ( 彭林,2002 )。
(二) 冠於廟阼,以著代也:
冠禮是家族繼承人的成年禮儀,關係到家族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必須在家廟舉
行鄭重的儀式,非常受到重視。《禮記‧冠義》解釋說:「行之於廟者,所以尊重
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有以祖先的名義行
禮的含意 ( 徐福全,1991;彭林,2002 )。此外,江美華 ( 2004 ) 提及「冠於廟阼」
是為了確立宗法社會的地位,強調嫡庶子的差異,顯示受冠者在行禮後,具有傳宗接
代、繼承家業,鞏固父系社會家族繼承的順序,在冠禮後要繼承父親的地位、權利與
責任 ( 戴龐海,2006 )。此外,白華 ( 2003 ) 說到按照禮儀,男子加冠結髮後才可以
論及婚嫁,光宗耀祖。既顯示婚禮必在冠禮之後的基本精神,也開啟後代冠、婚合舉
的契機 ( 李隆獻,2003 )。因此,冠禮於宗廟舉行,不僅莊重嚴肅具神秘性,更賦予
個人地位、家族傳承及社會制度重要的意義。
(三)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儀式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步驟,三次加冠時,受冠者所戴的冠、所穿的衣服、賓
者對受冠者所說的祝福詞,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初加緇布冠,緇布冠是用白麻布製
的,是周人先祖的冠服,祭祀時染成黑色,因此是為了保存古禮。除此之外更表示從
此具有「士」的身份,賦予受冠者有治人的權利,將要領導群倫,管理眾人;次加皮
弁,皮弁也是周前上古的皮帽子,皮弁素積是上古時的原始服裝,周的先人即穿著這
種服裝狩獵打仗。由此可見,加皮弁不僅是為了保存原始時祖先的遺風,更重要的是
表明有從事征伐的責任和義務,從此有權利參與軍事行動,並承擔捍衛國家的責任;
三加爵弁,《白虎通•紼冕》:「爵弁者,周人宗廟之冠也。」證明爵弁是祭祀時的服
飾,它與冕的不同處是弁是平的,前面沒有旒;冕前高後低,前有旒 ( 引自白華,
2003 )。三加爵弁代表受冠者具有參與宗廟祭祀活動的資格 ( 朱筱新,2001;李隆
獻,2003;帥建華,2008;梁利、蔡軍波,2007;虞寧寧、張霞,2007;蔣棟元、黃
友明,2008 )。加冠三次,逐步提高冠的等級,越加越尊貴,象徵成人之後,志向應當
漸次提昇,顯示加冠的目的在誘導受冠者的志向也要越來越大 ( 李隆獻,2003;徐福
全,1991 )。
江美華 ( 2004 ) 認為冠服是受冠者步入成人社會的外在形式,內在意義的表現則
為三加之禮皆有祝辭,初加冠時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
考惟祺,介爾景福。」就是除了恭賀受冠者加冠成年,並要求受冠者放棄年幼時的孩
子氣的行為,表現成年人的行為態度,遵循成人的道德規範,建立起自己德行。再加
冠時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遐福。」表示
成年人的氣質是端莊威儀,內在善良溫和,凡事以禮行之,父母及長輩都希望你永遠
維持這樣的表現,藉此勉勵受冠者加冠以後要注重自己的道德和操行。後加冠時曰:
「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俱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為受冠者的美好未來祝願祈禱。祝辭內容除了祝福長壽與令福外,同時告誡不同的注
意事項,讓受冠者了解今日開始長大成人,要懂得孝順父母、修養品德、注意威儀,
強調成人的家庭與社會責任 ( 王恩祥,1991;江美華,2004;帥建華,2008 )。
(四) 敬之如賓:
所謂「醮於客位,加有成也」,即在客位敬受冠者酒醴,以表示對剛成年的受冠
者以客禮相待,且勉勵其努力上進,以成就家業,光耀門楣。三醮則是在每一次祝辭
之後有一次醮辭,是所謂的三加三醮。分為四個步驟:一是拜謝為其主持的賓客,感
謝他們為其完成從兒童到成人的轉變;二是拜見母親,感謝母親的養育使其長大成
人;三是拜見兄弟及親友,感謝他們的關愛,以及用成人身份接受他們的監督與檢
驗;四是拜見地方仕紳與長者,既有喜悅告知之意,也有未來成長託付之情 ( 帥建
華,2008 )。
(五) 命字:
名是受冠者幼年時別人用來稱呼他的,成年以後必須為其命字,彭林 ( 2002 ) 提
到在名之外取自是為了表示對父親為受冠者起名的敬重。 加冠典禮時由賓為之命字,
以示對此成人表示尊敬,此後,即告訴平輩也不得直接稱呼其名,必須以字相稱,表
示尊敬 ( 彭林,2002;李隆獻,2003 )。《儀禮‧士冠禮》曰:「禮儀既備,令月吉
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假,永受保之。」意即為受冠者的成年
準備了相稱的字,要受冠者永遠珍惜保護它。往後進入社會,便以字來稱呼,這是成
年禮完成與否的標誌,象徵受冠者正式進入成人社會 ( 江美華,2004;帥建華,
2008 )。
五、結語
成年禮賦予受冠者廣泛的人身權與政治、社會權力,包括政治權、祭祀權、繼承
權、婚娶與生育權,同時負有保衛貴族國家的義務 ( 白華,2003 ),就本質上屬於家
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受冠者從成年禮完成後,將由家庭步入成人社會,儀式先由家庭
開始,經由一連串的過程,到最後拜見母親、兄弟與親友,也表示家庭教育的結束;
拜見國君、卿大夫及鄉先生,則表示社會教育的開端,至此以後就要用成人之禮來對
待他。
就內涵來看,成年禮賦予成年人生活與生產知能,從此擔負起家庭生活的責任,
可說是一種生活教育;成年禮中由父母及長輩準備和主持,藉以教導受冠者種種知
識,可以說是一種親職教育的發揮;受冠者必須由成年禮中學習為人子、為人弟的家
庭角色,成年後為家庭盡一份心力,是一種孝順的表現,可謂是子職教育的體驗;成
年禮完成後,受冠者便可以接受媒妁之言,正式娶妻生子,可說是婚姻教育的前哨;
除了重視言語德行必須合乎禮節,更要培養孝、弟、忠、順等有關人倫的德行,作為
倫理教育的延續。就弁鄏茖央A著重在培養受冠者的責任心與義務感,屬於責任賦予
教育;加冠與命字賦予受冠者角色地位的改變,由兒童轉變為成人的角色,因此成年
禮也屬於角色認可教育;成年禮之前,未成年兒童及少年較不受禮節的拘束,成年禮
完成後,必須拋棄童稚之心,養成成年人的氣質與態度,屬於人格養成教育。這是一
套完整的成年禮儀式所賦予家庭的意義,對個人、家庭、社會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王恩祥 ( 1991 )。成年禮的過去、未來。師友月刊,10,43-44。
平章起 ( 2001 )。成人儀式‧倫理‧青年教育。道德與文明,2,51-55。
白華 ( 2003 )。古代冠禮簡論。甘肅社會科學,6,147-149。
朱筱新 ( 2001 )。從“禮儀”談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5(2),35-
38。
江美華 ( 2004 )。從《禮記‧冠義》論儒家成人禮的意義。鵝湖學誌,32,143-172。
李隆獻 ( 2003 )。歷代成年禮的特色與沿革--兼論成年禮衰微的原因。台大中文學報,
18,85-138。
林榮泉 ( 1986 )。漫談中國人的成年禮儀及其弁遄C民俗曲藝,44,89-96。
林景蘇 ( 2001 )。成年禮的現代弁鈺敦Q-以文藻外語學院成年禮為例。 文藻學報,
15,59-71。
周絢隆 ( 1994 )。中國古代的冠禮。民俗研究,1,39-44。
帥建華 ( 2008 )。關於成人的歷史解讀。哲學動態,9,64-68。
徐福全 ( 1991 )。成年禮的淵源與時代意義。台北文獻直字,95,25-50。
高錦花 ( 2008 )。古代禮儀活動中的原始文化要素舉隅。寧夏社會科學,1,163-166。
酗鴐W ( 1984 )。男性成年禮的弁鉬P現代生活。載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
編,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 ( 頁 11-32 )。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曹之鵬 ( 1992 )。成年禮的意義及其在今日社會中的角色。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年
刊,1,61-64。
常金倉 ( 1993 )。周代禮俗研究。台北:文津。
47
 
另類家庭教育-成年禮探究
陳奇祿 ( 1984 )。生命禮俗和現代生活。載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生命
禮俗研討會論文集 ( 頁 1-7 )。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張致苾 ( 2000 )。古今成年禮之淺探—以《儀禮‧士冠禮》和台南市開隆宮「做十六
歲」儀式為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1,61-82。
張伶俐、吉成名 ( 2007 )。論成人禮的教育弁遄C歷史教學(高校版),3,67-68。
梁利、蔡軍波 ( 2007 )。作為“禮之始”的士冠禮。滄桑,6,11-12。
彭林 ( 2002 )。冠者禮之始也:冠禮。文史知識,7,116-125。
葛晨虹 ( 2001 )。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台北:文津。
虞寧寧、張霞 ( 2007 )。先秦成人禮的歷史教育意義及現代價值。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
報,24(3),20-22。
蔣棟元、黃友明 ( 2008 )。成人禮儀考查及主題意義。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
版),8(3),64-68。
戴麗桑 ( 2005 )。《儀禮》之外—關於女子。雄中學報,8,274-283。
戴龐海 ( 2005 )。略論中國古代冠禮的教育弁遄C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
(2),22-26。
戴龐海 ( 2006 )。論中國古代冠禮的特徵屬性。中州學刊,3,200-202。
48
 
 
本文於 2012-09-01 發表於「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