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一位國小基層教師對教育困境的謬論

學校名稱: 朴子國小 作者: 黃俊傑(教師) 指導老師: 人氣:513

一位國小基層教師對教育困境的謬論       /黃俊傑

壹、理想與現實!

1993年開始這輩子第一份工作,極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份工作。匆匆而逝已然16個年頭! 近年來教育的發展開始走向多角化和多元化,這使得教育工作的發揮空間更加寬闊。可是相對地,也使大家的教育想法過度發散,造成莫衷一是的紛擾;再加上家長的知識水準提升及民主(或言民粹)的高漲,對教育有更多想法,有時左右了教師的教學自主權。這些過度發散的紛擾在教育政策和輿情壓力下,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收斂,反而造成教育現場的價值混淆。 因此,『個人的教育理念』就左右教育實務工作的表現。只可惜有些教育工作者把『理念』當『口號』,而沒有貫徹實踐。尤其甚者乃學校之領導者,深怕地方記者、政治樁腳、社團委員……,一味的討好卻能高唱「顧客服務導向」,踩踏教師尊嚴事件時有所聞。然而,基層教師的聲音與想法是低階且無奈的幽默。

貳、循環的悲歌……

16年中只服務2個學校,前一個4年,現任則12年。見識過很多教育職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是是非非,以及利益衝突的恩恩怨怨。不過,這個職場還有絕對的特色--『封閉』與『保守』。這種情形,造成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無法貫徹改革,突破教育沈疴。再加上教育職場這個社會所公認的鐵飯碗,讓一群不算少數的教師,以得過且過、因循苟且的心態過日子。這樣的醬缸文化,讓教育革新無法貫徹。惡性循環下,教育改革效能不彰,倒果為因的情形下,又讓這些教師有了駐足觀望的藉口。 雖然因為師資多元化,有一些擁有社會工作經驗的新師資,投入這個職場,使得這個職場開始有些變化。但是,隨著少子化的師資縮減和教育職缺的飽和,以及沒有建立教師退場機制,造成教育師資的無法活化。更不要說,奢求新的教育熱情挹注職場,刺激教學成長,突破現今教育困境。

參、身體能力行?

教育當局用很多的經費,為老師辦了許多研習。只是研習終究還是研習,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去讓身上的感覺器官感受一下而已。一場研習下來,有多少人聽到心坎裡?就算聽到心坎裡,又有多少人能夠學習到關鍵能力,去付諸於行動,運用到教學現場裡?充其量只是增加「教師進修網」中的研習時數吧!
很多老師在教學現場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明明都有告訴孩子,要怎樣!不能怎樣!為什麼孩子就是學不會?於是只能在事後氣呼呼地,在那邊說:『老師有沒有講!有沒有講!老師講的你有沒有在聽?……』看看學生,想想自己吧? 其實關鍵在於『知』與『行』的差距。不論是課程或者是研習,對參與者來說,都是去感受施教者對所講內容的詮釋。一流的的施教者,能運用適切的詮釋方式,將訊息傳達給受教對象。如果受教對像能完全吸收,那麼Input過程就算成功\,於是『知』的程序算是完成。可是要『行』?關鍵就在受教者到底『行不行?』。『行』在這裡,可以解釋為『能力』。如果在『知』之後,該執行運用的能力,未曾具備或有所不足。那麼學習者就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或需要自己花時間摸索。所以行乃知之手腳,知乃行之首腦,兩者實不能偏廢。

總而言之,想想自己再看看別人吧?老師呀!當我們刮了自己的鬍子之後,再來刮別人的鬍子吧!

 

本文於 2009-10-06 發表於「其他大紀元報(副刊--教育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