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巧克力從哪裡來? 探訪屏東可可的故鄉

學校名稱: 和順國小 作者: 林穎慧(和順國小教師) 指導老師: 人氣:245

人人都愛吃巧克力,但是知道巧克力是怎麼產出的嗎?跟著嘉義縣和順國小的學生一同造訪可可園,一探究竟吧!
田裡的魔術師
在國語課文<田裡的魔法師>中,西瓜爺爺陳文郁改良西瓜、番茄和冬瓜等作物,讓蔬果更符合現代喜好。
教完這一課後,教師一直希望能帶學生實際體驗農務,讓生活在工商社會的小朋友能就近了解「田裡的魔法師」的工作。因緣際會下,認識屏東的可可農,便帶著學生來到臺灣可可的故鄉-屏東,進行一場「認識巧克力之旅」的戶外教學。
一探可可面貌:
在農場中,學生親眼見到巧克力的原料。長在可可樹上的果實,青綠色沒成熟的像芭樂,成熟的則像木瓜,橘色中帶著咖啡色。「從國外引進的可可樹需要生長在高溫多濕的環境」,導覽員介紹,「臺灣以屏東最適合種植。」可可的高經濟價值可以取代檳榔,是目前屏東的新興作物。
將可可果實剖開,像極了甜筒,但直到老師「身先士卒」拿起果肉嘗嘗看,表示好吃後,學生才紛紛拿起來吃,「跟上次老師帶來的山竹那種又酸又甜的味道怎麼這麼像啊!
自製可可餅乾:
要將可可果實轉變為好吃的巧克力,需要繁複的手續:剖開果實、去除果肉、發酵、曝曬、烘烤、磨成可可膏等,花費時間超過一個半月,「這些困難費時的工作給我們做,好玩的DIY給你們試。」,解說員說完,學生樂得笑呵呵。

學生的任務是發揮創意,製作卡通人物造型的巧克力餅乾。由於這次使用的是沒有抽出可可脂的巧克力,跟外面添加廉價棕梠油的產品完全不同,讓學生捧著成果捨不得吃。
巧克力大功勞
透過這次戶外教學,學生見證臺灣農業的進步,可可引進到屏東的歷史僅有十多年,但這種香甜的作物,不僅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還讓國人吃到自產的巧克力。
郭岳庭分享:「這裡的巧克力吃起來又香又濃,味道跟外面賣的完全不一樣。」
學生王偵菱也不忘反思故鄉嘉義縣的農業,「屏東可以把檳榔園變可可園,嘉義更應該加快腳步找尋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不要再讓檳榔樹破壞水土保持。」
 

本文於 2018-02-25 發表於「國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