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體驗鄒族文化

學校名稱: 山美國小 作者: 吳珍妮 (科任老師) 指導老師: 人氣:217

嘉義縣山美國小狩獵營,讓高年級同學體驗鄒族傳統的狩獵文化,由族內耆老及獵手指導,學生需自備蝦網、雨鞋、頭燈、睡袋等用具。我們以場域來區分,分別觀察這些小勇士們受了什麼樣的訓練吧!

 祭屋

 第一天至山美村安家祭屋,這裡是舉行小米收穫祭主要的場所。祭屋與家屋最大的不同是擺設代表豐收的小米女神像神龕,男生由正門進入,右邊為獸骨架,擺設野豬頭骨、多種動物獸皮(山羌、水鹿、羊等)、狩獵用具矛及弓箭等,左邊放糧。女生則走後門進去。

 就定位後,耆老介紹服飾配件以及擺設的意義,男子的配件都是自己獵來的的,象徵英勇、榮耀。頭飾可佩戴雄鷹、藍腹鷴或帝雉的羽毛裝飾,山豬兩支獠牙合起來的臂環,一定要跟山豬搏鬥後獲得的勇士才可以配戴喔!男生皮帽後面的皮通常是往上綁起;若放下,則代表戰鬥即將開始,大家可要繃緊神經,準備迎戰囉!

 祭屋內的獸皮與頭骨也是獵取的,正中央的火塘,是生火處,上頭橫梁處放置未乾的小米和肉乾便於晾乾及保存,非常地有巧思。中午前大家鋸桂竹做竹筒飯囉!第一次鋸竹子,大夥兒用盡吃奶的力量鋸成一節一節的,清洗後放入泡過水的糯米加點水,開口放入摺好的香蕉葉,防止竹筒內的水蒸氣蒸發。

 

 野外訓練

 下午到山美村第七鄰人群絕跡且轎車到不了的山谷內,巡狩者開始製作睡床,用竹子做骨架,挖洞後插入,竹子旁放沙、小石頭,外圍放大石頭,鋪完到地面外層則要用更大的石頭覆蓋支撐。大人用鐵絲把骨架綁成棋盤格,同學們再搬黑棕葉鋪屋頂及睡床,就完成了晚上休息的地方。接著耆老講授陷阱製作,一邊做一邊說明獵物跳入陷阱後,被繩子拉起的過程,聽得大家嘖嘖稱奇。

 獵人們釣起幾種魚,教同學們認識家鄉的溪魚,高身固魚、溪哥、馬口、石濱魚、何氏棘魚……等。他們找些漂流木,考考大家生火,小勇士們不負眾望只用打火機,一下子就把火升起來開始烤魚和竹筒飯囉!值得一提的是烤肉叉可是用黑棕葉梗削尖了使用很得別喔!別小看這些燒烤者只是國小學生,烤出來的成品非常香甜,一點兒都不輸給大人呢!

 夜晚抓溪蝦的時間到了!帶著頭燈、蝦網,穿著雨鞋,往溪流走去,耆老要大家用頭燈照溪水,蝦子的眼睛會反光,此時就可以用蝦網捕捉。因為蝦子的習性是往後跳,所以夥伴們要互助,有人在前面擋,有人在後面擺蝦網,讓蝦子無所遁逃,這次蝦子捕獲量不多,只用竹筒煮了些燒酒蝦解饞,真是太可惜了!回到黑棕床大夥兒鑽到睡袋內,不一會兒就睡得東倒西歪,累慘了!

 

 男子集會所(庫巴)

 隔天上午耆老帶獵狗去狩獵,學生們在山坡上方觀獵,在每個人引領期盼下抓到非常大隻的山羌。再來來到仿製的男子集會所(庫巴)上課,真正的男子集會所,女生不能進入喔!因為鄒族是父系社會,尊卑分明、男女有別,女性的地位較低。

 耆老分享狩獵的技巧,狩獵時要帶些大狗和小狗,小狗的品種是米格魯,牠的嗅覺靈敏,可以搜尋獵物的氣味。小狗找到狩獵的目標後,會發出一種特殊的叫聲,此時大狗衝向前方攻擊,獵人也開始圍剿!山豬的武器是獠牙,非常地尖銳,刺入獵物時,會左右搖晃劃開獵物的皮肉,使其皮開肉綻,性命不保!

 各獵場區域分明,不能擅闖別人的獵場打獵喔!這是原住民家族維持狩場和生態的平衡的機制,各族都一樣。耆老還分享小時候和父親及爺爺獵山豬的特殊經驗,有一次爺爺跟山豬搏鬥,肚子被豬牙插入,還好馬上被救下傷勢不嚴重,不過獵狗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牠的身體被劃破一命嗚呼。耆老告訴大家,真正的獵人要直接跟山豬搏命,而不是用獵槍,因為時代變遷,打獵工具越來越厲害,危險性越來越低,但跟以前比較起來,用生命與勇氣去狩獵,更令人尊重。

 最後是射箭教學和體驗。弓箭是用竹子做的,有別於一般弓箭,沒有瞄準點,要瞄準目標,非常地困難,但同學們在耆老的指導下,越射越能掌握技巧。慢慢地活動已經到了尾聲,小勇士們意猶未盡,無論男生女生這兩天從沒喊累,非常令人佩服,大家認真地學習狩獵的規範與技巧,盡心地參與每一項活動,相信未來一定可以成為令人尊敬的傳承者

本文於 2018-04-18 發表於「其他台灣時報第20版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7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