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讀新聞,學思考,會表達

學校名稱: 平林國小 作者: 王淑儀(班級導師) 指導老師: 人氣:278

 

「大家好,我們要報告的是〈最後的北非白犀〉,世上最後一頭雄性白犀牛名叫『蘇丹』,因為反覆感染,已經命在旦夕…」嘉義縣平林國小三年一班的小朋友在閱讀國語日報的環境與生態相關報導後,練習在白板紙上摘要,並且充分融會貫通內容後,介紹給全班同學。

 

新聞的重點,大多會在第一段說明完畢,但要讀懂新聞,甚至是說明新聞,就必須真正理解報導,讀懂新聞事件,對中年級的學生而言,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師藉由提示新聞的架構,引導孩子有條理的思考,重新整理事件次序,再用自己的話語表達。

 

教師首先展示〈最後的北非白犀〉系列報導、〈深澳電廠明環評〉等環境相關新聞,以標題說明簡要內容,但保留懸念,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例如:「〈與其日後復育  不如努力保護〉中提到,為了確保珍稀動物的數量,人類以『復育』來維持,但是這種人為方式,卻可能造成環境衝擊。」子源隨即迫不及待發問:「原因是甚麼啊?」

 

接著讓孩子三至四人為小組,挑選一則新聞共讀,再以螢光筆畫出不懂的語詞。教師發現,孩子不懂的語詞中,約有一半是難詞(元凶  掠奪 盜獵  浪潮  遊蕩)或成語(憤而離席  矯枉過正  恣意妄為),另一半則屬於專有名詞(環評大會  極端氣候  基因工程  倫理大亂  生態鏈  限塑令)。難詞和成語部分,就先讓全班共同討論,或由上下文推詞意,專有名詞再由教師解說,補充背景知識,增加閱讀新聞時的理解。

 

教師將新聞的架構大致分為三種,其中以「結論"分項說明"影響」最為最廣泛,如〈野生動物銳減  人類是元兇〉先點出造成野生動物瀕臨絕種的多項主因,接著說明盜獵是造成白犀牛數量下降的關鍵,最後提出警告,若依此趨勢,將導致生態鏈大亂且資源匱乏。詠欣忍不住說:「人類破壞森和棲地,實在很自私!

 

但也可通篇閱讀後再重整,以「原因"經過"結果」來表達,例如〈深澳電廠擴建過關  北台灣空品恐破功〉就可以先找出報導中的電廠擴建緣由,再說環保局評估後結果與台電分析差異的過程,以及若是擴建後,造成空品惡化的影響。當班上同學紛紛提出以再生能源取代之道,祐恩則有不同看法:「降低用電量最快的辦法,應該是提高電價費率,這樣大家就會盡量節約用電了!

 

或是以「作法"()"結論」來分析,如〈與其日後復育  不如努力保護〉,提出「人工繁殖」或「基因工程」的方式,可能造成的正反面影響,最後點出人類應該努力保護的做法。不少孩子對於基因複製感到好奇:「複製出來的動物,會像原本的動物一模一樣嗎?」還想繼續探究。

 

在學生閱讀的篇章中有一篇社論〈小虎鯨的生命悲歌〉,社論通常是報社針對社會議題,表達出的觀點,原本以為是較不易理解的內容,而且結構也和一般新聞報導略有不同,沒想到力鳴一組用「新聞事件 " 背後原因"努力" 應該的作法」的結構進行介紹時,反而能順利成功的用自己的話,說出小虎鯨肚子充滿垃圾的原因,並抓住本篇社論精神:「大家不要只是依靠限塑令和清理海洋垃圾,更重要的是不要亂丟垃圾」,表現十分優異!

本文於 2018-11-12 發表於「國語日報樂學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