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合家歡」創造闔家歡樂

學校名稱: 圓崇國小 作者: 張燕滿(教師) 指導老師: 人氣:912
「合家歡」創造闔家歡樂
    前些日子,孩子在抽屜底層翻出一個外盒已顯破舊的盒子,擅自翻開一看,喜孜孜的以為找到了一個新的玩具,馬上跑來找我詢問,那是什麼東西?要做什麼的?還沒等我回答,就玩起裡面的物件。
    啊!那是十多年前,我還單身時,跟著同儕買的一個寶盒,據說是一個可以團聚全家人注意力的寶盒,它可以幫助創造全家人都適合的話題,它就是「合家歡」。
    我們一家四口,立即圍坐下來,迫不及待的擺好所有的物件,選好跳棋顏色,決定好出場順序,接著是依序擲骰子,然後依照指令完成任務。它所指派的任務分有六大種類,分別有四種紙卡與兩種轉盤,紙卡的種類分別是「如果……」:回答紙卡上假設性的提問;「做一做……」:做出卡片上所指定的動作;「思考……」:依自己的經驗思考紙卡上的提問;「我……」聚焦自己身上,回答屬於該情境的提問;而轉盤則分別是「經驗分享」:對於指針所指的題項,提出自己相關經驗的分享;「欣賞……」:欣賞指針所指的人物。
    「思考」—『勇氣是什麼?』
    外子:「『勇氣』是能站到司令台上,說故事給大家聽。」他是針對大女兒一直怯場而回答的。
    「如果」—『在陌生城市中與家人走散時怎麼辦?』
    大女兒:「我會在原地等。」姊姊訓練有素的如是回答。
    「我」—『常讓我擔心的是什麼?』
    「我擔心你們姊妹倆會在賣場裡走失。」我把我心裡的擔心直接的說出來。
「做一做」—大女兒說這是她做喜歡的項目,因為只要照著做就可以了,不用想太多—不論是「擁抱一個人」、或是「盡可能跳得高」。
    「經驗分享」—算是比較貼近自己的事件,例如:「喜歡的故事」、「生日」、「吃飯時」……,我們大人可以藉由經驗的分享,來傳達一些家族的家庭儀式,或是平常根本不可能單獨說出來的事件;也有可能會聽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回憶或是看法。
    我回憶起自己小時候「過生日」的經驗:「小時候幾乎沒有過生日這件事,大人都說『囝仔生日,甲啪!』以前的醫學不發達,媽媽生孩子很辛苦,『拼得過,是麻油香;拼不過,是四塊板。』因此,生日,是要感謝媽媽這樣拼命的將他生下來,而不是要慶祝壽星。」藉這樣普遍的經驗分享,讓孩子知道媽媽生孩子的辛苦。而且遊戲的進行重要過程的對話,不急著要到達終點分勝負。
    至於「欣賞」,可以藉著遊戲的名義,真實的說出內心對於重要他人或是普通關係的他人,說出欣賞、感謝之意。
    我覺得「合家歡」最大的功能是,它將平時幾乎不可能說出口的話題,藉著遊戲的形式一次性的傳達給在場的每一個人。身為長輩,我們最喜歡利用所謂的「機會教育」,將我們主觀認定是最重要的事務教育晚輩;但「機會教育」的限制是一定得要有類似的機會,才有辦法如願;更慘的是,有可能陷入喜歡「說教」者的形象,產生了反效果;況且,所碰到的機會也不一定能涵蓋我們所要傳達的訊息。透過「合家歡」的遊戲便可以不落痕跡的將我們思想作「置入性行銷」,可謂寓教於樂!
本文於 2009-11-07 發表於「國語日報家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