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國語日報 總舵主 - 主題報導 | 2010-02-23 | 點閱數: 780

讀寫不分家
本文轉載自99年1月2日國語日報 家庭版

文/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透過閱讀吸收知識是一件事,但是人類知識需要有人繼續創造,如何透過文字或其他符號創造知識又是另一件事,而且是閱讀以外另一個要學習的能力。

寫作本是表達。沒有孩子不愛說話,卻有許多孩子不喜歡提筆寫。沒有孩子不喜歡塗鴉,卻有許多孩子不喜歡作文。寫字當然費功夫,但是當學生在MSN上打字溝通,在部落格上抒發感受,「寫」顯然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寫什麼與怎麼寫。

當孩子知道可以用書寫來溝通以後,會先由別人看不懂的塗鴉來表達意見,到早期以有限的文字與反覆的詞語,書寫與個人經驗有關的主題,但沒有特定的形式。這時,幼童就是把自己的思考以符號(包括文字)表達出來。

接著,年紀漸長,書寫的主題可以超越個人經驗,對某一主題有更多描述,並開始採用不同字詞做清楚的描述。作品呈現的資訊有組織,漸有書寫的形式與風格,而且可以分辨不同文章的品質。這時稱「寫者」為「作者」不為過。

就像閱讀,在「學習閱讀」後,因領域與知識的層級,透過閱讀學習是沒有止境的。寫作發展也沒有終點。寫得順暢,是成熟寫作的最低要求,繼續不斷的寫,越寫越精準、越感人、越不滿意自己所寫的,越能大幅修改,而越成熟。

■富者越富的

學習有一個原則稱為「富者越富」。這是《聖經馬太福音》中耶穌的比喻。有三個僕人各由主人手中拿到一筆資金,其中兩人利用資金,努力生產,回收更多; 另一個覺得自己資金不多,不能隨意用掉,於是把錢埋在土裡。主人回來,檢視三人的成績,對兩個有資金又善加利用的大加獎勵,使他們更加富有。這就是所謂的 「馬太效應」,又稱「富者越富」原則,學者借來描述學習上富者越富的現象。閱讀和寫作都是富者越富,越讀越能讀,越寫越能寫。停止讀或寫,就像把自己的能 力埋在土裡一樣,不會增多。

■讀和寫 學與思

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改成「讀而不寫則罔,寫而不讀則殆」也成立。讀是學習的手段,透過這個手段掌握知識,就是學習。寫是思考的表達。這裡的寫不單是「寫字」、「寫作文」,包括筆記、摘要和記錄。

近年來許多學科推動寫作,例如自然科學寫作,目的在透過寫作及寫作過程中的思考,學生更能仔細對待自己所問的問題、所觀察的現象、所測試的假設與反思。讀和寫,就如學與思,是一體兩面。

多年來,學校寫作唯一的目的就是取得高分,通過考試,寫作練習也以此為目標。作文只為分數,只為一個對象——改作文的老師,學生為了投評分老師所好拿高分,而演化出固定寫法。

民國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爸媽,或許記得過去作文的結語都要寫上為國、為民盡一己之力的口號,或是引用當時執政者的政策標語等。這樣的寫法被稱為「八 股」,但是當今也有「八股」,就是作文範本。看到題目,依範本寫,只算回答問題,與成熟作者的寫作思維相去甚遠。依範本的寫作訓練,學生思維怎可能不受限 制?其實,批改試卷的老師們也受不了千篇一律的範文,不一樣的文章自然獲得青睞。

回顧這幾年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的作文,出題老師非常用心改善題目,要求考生先仔細閱讀,而後再書寫。以九十二年度為例,考題上先有五段關於香米、臺 農七十一號、WTO、郭益全博士的描述,而後要求學生將上列資料融會貫通,並運用文學想像,假設要立一座「香米碑」,告訴民眾香米的故事。學生要以「香米 碑」為題,寫一篇紀念郭益全博士,並記述臺灣香米育種歷史的文章,文長不限,更無須拘泥於碑文體例。

我記得當天晚報刊出許多學生嘆氣又抱怨的說,作文測驗要求他們寫文言文,太難了……。或許有學生沒耐心讀完五段訊息;或許讀了,但不知如何整合;看到「碑」字更是悲從中來,不知如何寫,因為他們所受的寫作訓練,是為了回答問題,而不是創作。

■要讀要寫

寫作要增能,平時題目就要多樣,一方面讓學生找出願意撰寫的題目,另一方面讓學生閱讀資料,以增加思考內容。老師不妨一次公布幾個可以寫的題目,例如:

一、觀察蟑螂(自然科學)

二、為什麼班上需要……(問題解決)

三、地震的原因(地球科學)

四、生活在非洲肯亞(社會與地理)

五、為什麼我喜歡……(心理)

六、訪問耆老或專家(傳記與歷史)

七、新聞中五個錯誤的報導(批判)

當學生找資料閱讀後,再來寫這樣的題目,老師也比較有「迫不及待」想讀的意願。這就形成良性循環。老師願意讀,學生更願意寫。學生之間也樂於互相審閱、觀摩與互評,畢竟每個人的「產品」都不一樣。

■新年新目標

不論閱讀或寫作都要安靜下來,需要時間思考。「思考」才是讀和寫的核心。如果擔心學生語文能力降低,就要認真看待如何提升新世代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靜下來思考「思考」這件事,此其時也。這是你我二○一○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