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希望閱讀 總舵主 - 主題報導 | 2010-04-07 | 點閱數: 804

功 課可以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時間管理技巧,但太多的功課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到底要不要做功課?做多少功課?孩子的家庭作業引發全世界大人的論戰。

文/賓靜蓀 攝影/楊煥世
來源:親子天下 第11期

孩子的功課已經引起全世界大人的關注。家長、老師、教 育專家都不約而同的開始思考,佔據孩子課後生活極大部分的功課,到底所為何來?日本、德國、美國主流雜誌都曾以「功課吃掉我的家庭」、「寫功課如何不生 氣」等封面故事大幅報導學校功課引發的種種問題。美國各級學生自從各州實施標準測驗,以及為申請名校,也感受到愈來愈重的課業壓力和考試成績,家長老師們 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的教育線上討論區,對於功課的抱怨、疑問、困擾總是琳琅滿目。

為什麼現在對功課的討論愈演愈烈?因為二十一世紀對學 習的新定義和需求,已經讓仍停留在十九世紀的功課類型顯得捉襟見肘。

全世界都一致認為,孩子在學校必須學習的,不僅是知識 和技巧,還包括各種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OECD提出的九大關鍵能力包括:靈活運用工具(語言、知識、科技)的能力、在團體中互動(合作、與人相處、處 理衝突)的能力,以及自律行動(對他人、社會負責)的能力。十九世紀那種工業時代只重反覆演練、要求標準答案的學習方式和功課,已經不合需求

功 課讓孩子討厭學習?

在一個學習無所不在、隨時都在進行的新世紀,能否引發 主動學習的動機,成為評價功課功過的最大考量。

所有的研究都顯示,動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度中扮演關鍵 角色,也因此,對學生的未來成就最有影響力。如果給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和發言的機會,他們就會比較主動去學,而且比較容易學會。

但是「功課的特色就是不有趣、太困難、被指定、佔去做 其他事的時間,怎麼看都會降低想去寫功課的慾望,」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丹尼斯‧波柏表示。

證據顯示,儘管我們可以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 情,卻無法讓他們「主動」想去做那些事情。如果孩子缺乏動機,老師或家長就必須要變成功課監控、提醒的一部分。功課、特別是未經深思就指派的功課,變得只是為了要讓孩子有 事做、讓大人便於檢核的一個手段。

基於這個理由,有一派人主張完全不要功課。美國學者庫 恩(Alfie Kohn)是反對功課陣營的代表。他在《家庭作業的迷思》一書中,用各種研究、調查、統計和無數真實的故事,去證實愈來愈多無聊、無意義的功課壓迫著 無數家庭,並且讓孩子討厭學習。他對美國《時代週刊》表示,「功課最不可原諒的是它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壓抑孩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