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8
:::
其他訊息 社教科 - 主題報導 | 2009-03-11 | 點閱數: 978

閱讀≠讀書 學者:應培養思考力

楊惠芳/臺北報導

 「叫孩子多讀書不等同多閱讀。」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吳敏而昨天在全國閱讀論壇中表示,她從教室觀察和教材分析中發現,臺灣課堂教學偏重教導學生理解課文,以及回答測驗題和習作題,卻沒有培養學生獨立理解的閱讀能力。她認為,閱讀就是思考,透過閱讀可以改變思維。



 教育部委託臺灣閱讀協會舉辦的國際閱讀論壇,昨天在臺北市立圖書館舉行。吳敏而表示,閱讀不等同讀書,教師教課文卻經常要求學生記每個字。閱讀策略應該是幫助學生少看字就能深入理解書籍內容,所以,教師講解課文、導讀小說不等同教閱讀;學生寫閱讀心得、做閱讀測驗、寫學習單等,也不是學習閱讀。

 吳敏而認為,成功的閱讀教學關鍵應該著重引導,尊重個別學生的推論,沒有統一答案,並讓學生運用書本的資訊,加上原有知識,做出個別的推論,進而發現自己的思路和能力。

 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約翰艾爾金表示,許多澳洲學校規定,教師每天應教導學生讀寫一兩個小時;把讀寫教學整合在科學、社會等課程中,提供學生大量的讀寫練習機會。另外,澳洲教師也會設計有趣的讀寫活動,讓學生自然而然的學習讀寫,而不是把讀寫視為懲罰。

(資料來源:國語日報2009年2月20日)